糜烂性胃炎症状包括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伴随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特殊人群表现差异(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症状各有特点)、症状严重程度分级(轻、中、重度)及症状监测要点(疼痛性质、出血征象、营养状态)。
一、典型症状表现
1.1上腹部疼痛
糜烂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持续性或阵发性钝痛、灼痛,疼痛程度与胃黏膜损伤范围相关。研究显示,约75%的患者存在餐后1~2小时加重的规律性疼痛,这与胃酸分泌刺激糜烂面直接相关。疼痛可向背部、肩胛部放射,提示病变已累及胃底或胃体后壁。
1.2消化道出血
约30%~40%的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包括呕血和黑便。内镜检查发现,出血多源于胃小弯、胃角及胃窦部的糜烂灶。当出血量超过50ml时,可出现柏油样黑便;若短时间内出血量达250ml以上,可能引发呕血。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出现隐性出血。
1.3消化不良症状
患者常出现餐后饱胀、早饱感及嗳气等症状,这与胃黏膜炎症导致胃排空延迟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问卷(FDQ)评分显示,糜烂性胃炎患者餐后不适综合征发生率较健康人群高2.3倍。
二、伴随症状特征
2.1恶心呕吐
约45%的患者伴有恶心症状,15%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咖啡色液体。长期饮酒者更易出现喷射性呕吐,这与酒精性胃炎导致的胃黏膜水肿有关。
2.2食欲减退
患者普遍存在食欲下降,日均进食量较病前减少30%~50%。营养风险筛查显示,约20%的患者出现中度以上营养不良,表现为血清白蛋白<35g/L。
2.3体重下降
未经治疗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6个月内平均体重下降约3~5kg。体重下降程度与胃黏膜修复速度呈负相关,提示持续炎症反应影响营养吸收。
三、特殊人群表现差异
3.1老年患者
60岁以上患者症状常不典型,仅35%出现典型上腹痛,更多表现为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老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2.8倍,这与血管硬化、凝血功能下降有关。
3.2儿童患者
14岁以下儿童多以反复腹痛就诊,疼痛部位多不固定,易被误诊为功能性腹痛。儿童患者出血发生率较低(约8%),但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身高增速较同龄儿童低0.5~1cm/年。
3.3妊娠期女性
妊娠早期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加重,这与激素水平变化叠加胃黏膜损伤有关。妊娠中晚期因子宫压迫,胃排空延迟,症状缓解率较非孕期下降40%。
四、症状严重程度分级
4.1轻度
仅表现为偶发上腹不适,年发作次数<3次,内镜见散在点状糜烂(<5处),无出血表现。
4.2中度
每周发作2~3次,伴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内镜见多发条状糜烂(5~10处),可伴少量出血点。
4.3重度
每日发作,伴明显出血或严重消化不良,内镜见广泛融合性糜烂(>10处)或溃疡形成,血红蛋白下降>20g/L。
五、症状监测要点
5.1疼痛性质变化
若疼痛转为持续性或夜间痛醒,提示病变可能进展至溃疡阶段,需立即进行胃镜复查。
5.2出血征象监测
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变化,连续2次出现柏油样便或呕吐物呈咖啡色,提示活动性出血,需急诊处理。
5.3营养状态评估
每月测量体重,若3个月内下降超过5%,或血清前白蛋白<180mg/L,提示营养不良风险,需调整饮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