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发生关键环节是肺动脉高压形成,其形成机制包括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解剖学因素(肺血管重构、肺血管床减少)及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肺动脉高压会致右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发展为慢性肺心病,不同人群在慢性肺心病发生发展中有所不同,特殊人群也需关注。
一、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
缺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导致机体长期缺氧,缺氧可使肺血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增加肺血管阻力。研究表明,缺氧时平滑肌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钙含量升高,引起肺血管收缩。例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长期低氧状态持续存在,会不断刺激肺血管收缩,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碳酸血症:慢性肺心病患者常伴有二氧化碳潴留,高碳酸血症可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导致血管对缺氧的收缩敏感性增强,进一步促使肺血管收缩,增加肺动脉阻力。
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
肺血管重构:长期的缺氧、炎症等刺激可引起肺血管壁结构改变。例如,肺小动脉肌层增厚、内膜下出现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使肺血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大。在一些慢性肺部疾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肺血管重构较为明显,这是导致肺动脉高压的解剖学基础之一。
肺血管床减少: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可引起肺血管床破坏,如肺栓塞、肺组织毁损等,使肺循环的血管床面积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大,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例如,肺纤维化患者由于肺组织广泛纤维化,破坏了大量肺血管,使得肺血管床面积明显减少,肺动脉压力升高。
3.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
血液黏稠度增加:慢性肺心病患者缺氧可导致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长期缺氧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使红细胞生成增加,血液黏稠度上升,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
血容量增多:缺氧等因素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小管用钠重吸收增加;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加重了肺动脉高压。
二、肺动脉高压对心脏的影响
肺动脉高压形成后,右心室需要克服增高的肺动脉阻力来射血,长期负荷增加可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张,最终发展为慢性肺心病。右心室肥厚、扩张会影响其收缩和舒张功能,进一步加重心肺功能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右心室肥厚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其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功能进一步受损,心输出量下降,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慢性肺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缺氧等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肺动脉高压进而发展为慢性肺心病;女性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在相同肺部疾病情况下,肺动脉高压形成的进程可能与男性有所差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肺部损伤,促进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如长期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人群,其发生慢性肺心病的风险更高,需要密切关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情况,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慢性肺心病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肺疾病等基础病史,也需关注肺动脉高压的可能,儿童患者更需注重早期诊断和综合管理,以保障其生长发育和心肺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