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有排便频率异常、粪便性状改变及伴随症状等表现。排便频率可增至每天3次以上甚至10余次;粪便可呈稀便或水样便,或糊状且含未消化食物;伴随腹痛、消瘦、乏力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如儿童腹泻易致脱水,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影响粪便性状及症状表现等。
一、排便频率异常
慢性腹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排便频率增加。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次数一般为1-3次,而慢性腹泻患者排便次数可增多至每天3次以上,甚至可达10余次。这是因为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肠道蠕动加快,导致粪便过快通过肠道,来不及充分吸收水分等成分,从而使排便次数增多。例如,一些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黏膜处于炎症状态,会刺激肠道频繁蠕动,进而出现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的情况。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能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慢性腹泻时排便频率增加可能更为明显,且由于儿童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频繁腹泻更容易导致脱水等并发症。
二、粪便性状改变
1.稀便或水样便:粪便质地变稀,呈稀糊状或水样。这是由于肠道对水分的吸收障碍,大量水分随粪便排出。例如,感染性腹泻中,某些病毒(如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会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影响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导致粪便呈水样。对于老年人来说,肠道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这种稀便或水样便的情况,因为其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调节功能不如年轻人。
2.糊状便且含未消化食物:粪便中可能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呈现糊状。这往往提示肠道的消化酶分泌不足或肠道蠕动紊乱,导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比如,胰腺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胰酶分泌减少,影响对食物中脂肪、蛋白质等的消化,从而使粪便中出现未消化的食物。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如果女性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影响肠道功能,也可能出现这种含未消化食物的糊状便情况。
三、伴随症状
1.腹痛:部分慢性腹泻患者会伴有腹痛症状。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排便后疼痛可缓解。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更容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腹痛伴腹泻情况。老年人如果有慢性肠道炎症病史,也可能在腹泻时出现腹痛,且由于老年人痛觉敏感度可能有所变化,腹痛的表现可能不太典型。
2.消瘦:长期慢性腹泻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出现消瘦。因为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长期腹泻使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从而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一些患有恶性肿瘤转移至肠道等严重疾病的患者,慢性腹泻伴随消瘦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儿童如果长期慢性腹泻导致消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物质的缺乏会严重阻碍身高、体重等的正常增长。
3.乏力:由于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和机体处于消耗状态,慢性腹泻患者常感到乏力。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供应,会使患者精神萎靡,活动耐力下降。例如,患有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除了腹泻外,往往伴有乏力症状。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如患有糖尿病且合并腹泻的患者,乏力的情况可能会因为血糖代谢紊乱等因素而更加明显,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和腹泻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