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位于右上腹部横膈膜下方,体表投影右侧至右肋弓下缘、左侧达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水平,正常成人下缘在右肋弓下1~2cm内可触及。其上方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邻,下方与胆囊、右肾及十二指肠接触,左侧通过肝门与胃、胰腺相连,按Couinaud分段法分为8个功能段,功能学上分为代谢区、解毒区和分泌区。肝脏位置具有保护机制,且其双重供血保证了核心功能。特殊人群中,新生儿肝脏相对较大,3岁以上儿童肝下缘持续超肋弓下2cm需排查疾病;孕晚期女性肝脏可能轻度上移;肥胖人群腹壁脂肪厚可能掩盖触诊结果。肝脏位置异常方面,肝下移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肝上移可由右侧胸腔积液或气胸导致;肝脏肿大可因心衰、血液系统疾病等导致均匀性肿大,肿瘤或囊肿则表现为局限性隆起。
一、肝脏的解剖学位置
1.1人体体表定位
肝脏位于右上腹部,横膈膜下方,大部分被右侧肋骨所覆盖。其体表投影范围大致为: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至右肋弓下缘,左侧可达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水平。正常成人的肝脏下缘通常在右肋弓下1~2cm内可触及,若超出此范围可能提示肝肿大。
1.2与相邻器官的关系
肝脏上方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邻;下方与胆囊、右肾及十二指肠接触;左侧通过肝门与胃、胰腺相连。这种解剖结构使肝脏成为腹腔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成人肝脏重量约1200~1500g,占体重的2%~2.5%。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分区
2.1解剖学分区
根据Couinaud分段法,肝脏被划分为8个功能段(S1~S8),以门静脉、肝静脉和肝动脉的分支为界限。这种分区方式对肝切除术、肝移植及局部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2功能学分区
从代谢角度可分为:
2.2.1代谢区(左叶为主):负责糖原储存、蛋白质合成及药物代谢
2.2.2解毒区(右叶为主):参与胆红素代谢、氨转化及激素灭活
2.2.3分泌区(肝小叶中央区):合成胆汁酸并分泌胆汁
三、肝脏位置的生理意义
3.1保护机制
肋骨框架对肝脏形成物理保护,减少外力冲击损伤。当肝脏体积增大时(如脂肪肝、肝硬化),下缘可能超出肋弓下缘,此时触诊可发现肝脏质地改变。
3.2功能关联性
肝脏位置使其能够高效接收门静脉系统(携带胃肠道75%的血液)和肝动脉系统(携带25%的富氧血液)的双重供血,这种血供特点保证了肝脏在物质代谢、解毒及合成功能中的核心地位。
四、特殊人群的肝脏定位注意事项
4.1儿童群体
新生儿肝脏相对较大,下缘可位于肋弓下2~4cm,属生理性肝大。随着年龄增长,肝脏体积逐渐减小至成人比例。若3岁以上儿童肝下缘持续超过肋弓下2cm,需排查先天性代谢病或感染性疾病。
4.2妊娠期女性
孕晚期子宫右旋可能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肝脏位置轻度上移。此时触诊肝脏下缘可能偏高,但需结合肝功能检查排除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病理情况。
4.3肥胖人群
腹壁脂肪增厚可能掩盖肝脏触诊结果,建议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肝脏大小及位置。肥胖相关脂肪肝患者常出现肝脏体积增大,但触诊可能因脂肪层干扰而显示不清。
五、肝脏位置异常的临床提示
5.1肝下移
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膈肌麻痹等情况,导致膈肌位置下降,肝脏随之下移。需结合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影像学评估。
5.2肝上移
右侧胸腔积液或气胸可使肝脏位置上移,触诊时肝下缘可能消失。此时应优先处理胸腔病变,而非直接关注肝脏本身。
5.3肝脏肿大
心衰、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病变可导致肝脏均匀性肿大;肿瘤或囊肿则表现为局限性隆起。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大原因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