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有三多一少等典型症状,自身抗体阳性,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急性及慢性并发症相对早且快;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近年青少年发病增加,起病隐匿,自身抗体阴性,早期胰岛素分泌可正常或高但有高峰延迟,伴胰岛素抵抗,慢性并发症相对缓慢发生,需结合多方面准确区分并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一、发病年龄及人群特点
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较急,部分患者可能因感染等诱因突然发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在发病时多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这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有关,自身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触发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胰岛细胞。
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也呈增加趋势。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环境因素中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等是重要诱因。
二、临床症状表现
1型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较为明显,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能量不足导致患者食欲亢进,同时大量葡萄糖从尿液排出,引起多尿、多饮,体重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因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就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甚至昏迷等。
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是在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时才知晓患病。部分患者可能有皮肤瘙痒、视物模糊(血糖升高导致眼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手脚麻木刺痛(周围神经病变)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与慢性并发症相关的症状,如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蛋白尿、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等。
三、自身抗体检测
1型糖尿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其中GAD-Ab在1型糖尿病中的阳性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提示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是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发病机制的重要证据。
2型糖尿病:自身抗体一般为阴性或滴度很低,其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性下降有关,而非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
四、胰岛素分泌功能评估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检查可发现基础胰岛素水平低,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几乎无正常的胰岛素分泌高峰。
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可正常或甚至高于正常,但存在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现象,同时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进展,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
五、并发症特点
1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且由于起病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严重受损,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发生相对较早,且病情进展较快。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2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相对1型糖尿病较少见,但也可发生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慢性并发症多见于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其发生发展相对1型糖尿病较为缓慢,但同样可累及多个器官,如大血管病变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微血管病变可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周围神经病变也较为常见,但一般在病程较长时才明显出现。
温馨提示: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区别诊断1型和2型糖尿病时更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感染等诱因情况;对于肥胖的青少年,要警惕2型糖尿病的可能,同时要通过规范的检查手段准确区分两种类型糖尿病,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对于成年人,要结合病史、生活方式等综合判断,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从而采取合适的治疗及管理措施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