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别诊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来源:民福康

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有三多一少等典型症状,自身抗体阳性,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急性及慢性并发症相对早且快;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近年青少年发病增加,起病隐匿,自身抗体阴性,早期胰岛素分泌可正常或高但有高峰延迟,伴胰岛素抵抗,慢性并发症相对缓慢发生,需结合多方面准确区分并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一、发病年龄及人群特点

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较急,部分患者可能因感染等诱因突然发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在发病时多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这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有关,自身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触发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胰岛细胞。

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也呈增加趋势。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环境因素中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等是重要诱因。

二、临床症状表现

1型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较为明显,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能量不足导致患者食欲亢进,同时大量葡萄糖从尿液排出,引起多尿、多饮,体重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因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就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甚至昏迷等。

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是在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时才知晓患病。部分患者可能有皮肤瘙痒、视物模糊(血糖升高导致眼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手脚麻木刺痛(周围神经病变)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与慢性并发症相关的症状,如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蛋白尿、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等。

三、自身抗体检测

1型糖尿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其中GAD-Ab在1型糖尿病中的阳性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提示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是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发病机制的重要证据。

2型糖尿病:自身抗体一般为阴性或滴度很低,其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性下降有关,而非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

四、胰岛素分泌功能评估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检查可发现基础胰岛素水平低,进餐后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几乎无正常的胰岛素分泌高峰。

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可正常或甚至高于正常,但存在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现象,同时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进展,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

五、并发症特点

1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且由于起病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严重受损,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发生相对较早,且病情进展较快。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2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相对1型糖尿病较少见,但也可发生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慢性并发症多见于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其发生发展相对1型糖尿病较为缓慢,但同样可累及多个器官,如大血管病变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微血管病变可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周围神经病变也较为常见,但一般在病程较长时才明显出现。

温馨提示: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区别诊断1型和2型糖尿病时更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感染等诱因情况;对于肥胖的青少年,要警惕2型糖尿病的可能,同时要通过规范的检查手段准确区分两种类型糖尿病,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对于成年人,要结合病史、生活方式等综合判断,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从而采取合适的治疗及管理措施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多出现于儿童、青少年群体。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糖尿病人能吃什么零食?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糖尿病病人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适量食用无糖饼干、原味干果、魔芋等含糖量较低的食物作为零食,也能吃青果、青枣、青桃、柠檬、西红柿、黄瓜等含糖量较低的蔬果作为零食。
糖尿病可以吃番石榴吗?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糖尿病可以食用番石榴的,因为这种水果营养丰富,而且含有的黄酮,这种物质可以和糖结合,有助于控制血糖。此外,也能吃樱桃,这种水果含糖量少,又含有花青素,能有效控制血糖值。
糖尿病人吃什么糖可以代替白糖?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木糖醇其实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甜味剂,营养价值,是糖类代谢的正常的中间体。糖尿患者正常在血糖控制良好情况下,其实可以使用木糖醇。可是血糖控制的不理想的情况下,应谨慎使用。
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控制?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二型糖尿病的病人在怀孕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测血糖。在平时生活中注意清淡饮食,少吃甜食以及油腻的食物,平时可以少食多餐。此外,可以经过体育锻炼来帮助控制血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1型糖尿病能喝酒吗?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1型糖尿病不能喝酒,酒精中的乙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不利于病情的控制。糖尿病病人应减少食物中糖分的摄入量,低盐低脂饮食,需要长时间注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每天应进行适当的锻炼。
3.2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二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 ,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多见于体型肥胖的中老年人,由于本身胰岛素很少存在不足,因此较少使用胰岛素,也很少存在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2型糖尿病出现低血糖?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1、当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后,因为没有按时吃饭或者吃饭量太少,不足以满足人体所需,有可能表现出低血糖。2、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用量过大,造成血糖迅速降低,表现出低血糖。
2型糖尿病为什么低血糖昏迷?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2型糖尿病表现出低血糖,很可能是病人应用降糖药物之后表现出低血糖,这种低血糖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降糖药物过量造成的。若是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也可能是因为胰岛素延迟释放而造成低血糖。
糖尿病能吃麦芽糖吗?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的病人并不提倡进食麦芽糖。由于麦芽糖属于糖类,其可以分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所以,进食后并不利于病人进行血糖的控制。此外,建议糖尿病病人应当减少糖类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吃韭菜吗?
刘媛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糖尿病病人正常是能吃韭菜的,因为吃韭菜对病人病情没有影响。因为韭菜热量还有糖分含量极低,并且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而糖尿病病人进食以后,还可以有效促进排便,还可以防止增加血糖代谢负担。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
刘湘华 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1型糖尿病就是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有分泌延迟,甚至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很高,分泌的胰岛素是比较多的,但是外周靶器官,比如肌肉、肝脏、脂肪这些东西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高胰岛素血症,所以机理是不同的。但是2型糖尿病到了后期、晚期,β细胞数量绝对数量减少,这个时候胰岛素低,所以胰岛素分泌也少了。2型糖尿病胰
2型糖尿病能治愈吗
刘湘华 副主任医师
湖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2型糖尿病能够控制好,控制好就相当于治愈了,控制好就要长期服药,某些人通过运动、生活方式改变可以不使用药物,但大多数是需要使用药物的,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就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这个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治愈。胰岛素抵抗这个东西受很多因素影响,必须要用药物治疗才能改善,所以糖尿病只能控制,但是控制好跟正常人的寿命是一样的,
2型糖尿病能根治吗
邓小戈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三甲
在糖尿病的自然进程中,不论其病因如何,都会经历几个阶段:患者已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如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相当长的时间,但糖耐量仍正常,随病情进展首先出现糖调节受损IGR,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两者可分别和同时存在,IGR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最后
1型糖尿病什么时候能治好
孙宇 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目前,1型糖尿病还不能根治,其发病原因是免疫因素或者遗传因素导致的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患病,属于不可逆情况,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一旦患有1型糖尿病,则需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
1型糖尿病该怎么治疗
干军 副主任医师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三甲
1型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存在自身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因此最佳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胰岛素来进行替代治疗,因为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会造成血糖升高而出现一系列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所以必须长期、甚至终身的使用胰岛素来治疗,当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胰岛素以及方案来进行治疗,以平稳控制自身血糖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生的孩子有哪些方面的问题
梁茵 主任医师
本溪市中心医院 三甲
妊娠期糖尿病如果不经过控制,在早期可以引起流产以及胎儿畸形。在孕中期时,可以发生心脏畸形。在孕晚期时,可以导致胎儿体积过大,也可以引起胎儿低血糖。血糖控制不好,还可能胎死宫内。另外,如果孩子出生后,还可以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代谢疾病。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