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P病毒性肺炎由肺孢子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是关键发病因素,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治疗用药物及支持对症治疗,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采取防护措施预防。
PCP(肺孢子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肺孢子菌曾被认为是原虫,现在研究表明其更倾向于属于真菌范畴,所以准确来说是肺孢子菌肺炎,是一种机会性感染性肺炎。
病原体特点
肺孢子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健康人可携带,但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易引发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是肺孢子菌肺炎的高危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为预防排斥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也容易受到肺孢子菌的侵袭;早产儿、营养不良的婴幼儿等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也可能罹患此病。
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低下是关键因素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肺孢子菌容易在肺部大量繁殖。以艾滋病患者为例,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使得肺孢子菌失去了机体有效的免疫监视和清除,从而在肺部生长繁殖,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使得肺孢子菌能够在肺部定植并引发感染。
病原体的入侵与定植过程
肺孢子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附着并定植在肺泡上皮细胞表面。然后在局部大量增殖,引起肺泡及间质的炎症反应,导致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渗出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
临床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艾滋病患者:起病可急可缓,早期可能有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表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发绀。
免疫抑制剂使用人群:起病相对隐匿,也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咳痰一般为少量白色黏痰,气短在活动后明显加重。
婴幼儿:多为急性起病,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拒食、嗜睡等,呼吸频率可明显增快,可达每分钟60次以上,同时可能伴有发热。
体征表现
患者肺部体征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可在肺部听到少量湿啰音,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音减低等情况。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早期可表现为双肺门周围弥漫性浸润影,呈网状和小结节状阴影,逐渐发展可融合成大片状阴影,向肺野外围扩展。
胸部CT:对于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更具优势,可发现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实变影,可见小叶间隔增厚、网格状影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肺部病变。
病原学检查
痰液检查:通过诱导痰液进行镜检,查找肺孢子菌的包囊或滋养体,但痰液检查的阳性率相对较低。
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查,可提高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能够直接发现肺孢子菌的形态学特征。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病例,可考虑经皮肺穿刺活检,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治疗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肺孢子菌肺炎的常用药物有复方磺胺甲恶唑等。复方磺胺甲恶唑通过抑制肺孢子菌的叶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异常等。对于不能耐受复方磺胺甲恶唑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他药物,如喷他脒等,但喷他脒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
支持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对于发热的患者,可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但要避免过度使用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的退热药物。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防护
艾滋病患者应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以重建免疫功能。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要定期监测免疫功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感染风险因素,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等。
对于早产儿、营养不良的婴幼儿等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要加强护理,保证营养供给,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一些免疫增强的措施,但要谨慎使用免疫增强药物。
避免与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过度密切接触,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要注意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