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可导致呕吐反胃,消化系统疾病中胃食管反流病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致胃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黏膜等出现相关症状,胃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应激等引起,慢性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肠道疾病中肠梗阻因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致近端肠管压力升高引发逆蠕动出现呕吐等症状;其他系统疾病里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致喷射性呕吐,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致代谢亢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代谢性酸中毒等出现呕吐反胃;药物因素可致部分药物使用者出现呕吐反胃不良反应;心理因素致长期精神紧张等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反胃。
一、消化系统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该括约肌功能障碍时,胃内容物(包括胃酸等)就会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呕吐反胃症状。例如,肥胖、妊娠等因素可能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胃食管反流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有关,而老年人则可能因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等多种因素导致发病。
症状特点: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也常伴有呕吐反胃,可在进食后、平卧时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2.胃炎
急性胃炎:多由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酒精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受到刺激后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紊乱,出现呕吐反胃。例如,大量饮酒后可能会引发急性胃炎,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急性胃炎可能与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有关,而老年人急性胃炎可能与多种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相关。
慢性胃炎:大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另外,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自身免疫因素等也可引起。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包括呕吐反胃、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可时轻时重,病程较长。
二、肠道疾病
1.肠梗阻
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如肠粘连、肠道肿瘤、肠套叠等。肠道梗阻后,近端肠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肠道逆蠕动,引起呕吐反胃,同时还会伴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肠梗阻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肠梗阻可能与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有关,而老年人则常见于肠道肿瘤、肠粘连等。
症状表现:呕吐是肠梗阻的重要症状之一,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后期可吐出粪样物,同时伴有腹胀、腹痛等表现,且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三、其他系统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压增高:如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等疾病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喷射性呕吐,常伴有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颅内压增高可能与先天性脑积水、颅内感染等有关,老年人则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例如,儿童患脑膜炎时,除了呕吐反胃外,还可能出现发热、抽搐等症状;老年人脑出血时,多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
2.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胃肠蠕动加快等,可出现呕吐反胃、消瘦、心悸、多汗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对于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反胃、呼气有烂苹果味、脱水、意识障碍等症状。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良且合并感染等诱因时容易发生。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呕吐反胃的不良反应,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例如,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一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反胃。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在用药后立即出现症状,而有些患者可能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才出现。
五、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反胃等消化不良症状。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可能会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呕吐反胃等躯体症状,且症状往往会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