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全部脱出阴道口外的病症。病因有妊娠分娩、衰老、腹压增加、先天发育异常等。临床表现有腰骶部酸痛、肿物自阴道脱出、排尿排便异常等。诊断靠妇科检查等。治疗分非手术(盆底肌锻炼、子宫托)和手术。预防要正确处理分娩、产后康复、积极治慢性疾病、绝经后激素补充等。
病因
妊娠分娩:是子宫脱垂最主要的病因。分娩过程中,特别是难产、第二产程延长、阴道助产等,可造成盆底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过度延伸至弹性降低,且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会影响盆底组织张力的恢复,导致未复旧的子宫下移。例如,多次分娩的女性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相对更高。
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得盆底组织萎缩退化,支持功能减弱,这也是子宫脱垂的原因之一。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盆底组织支撑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子宫脱垂。
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腹水或腹腔巨大肿瘤等,可导致腹压增加,迫使子宫向下移位。比如,有慢性咳嗽病史的女性,长期咳嗽使腹压持续增高,容易引发子宫脱垂。
先天发育异常:部分女性因盆底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可出现未产妇的子宫脱垂。
临床表现
腰骶部酸痛:尤以骶部为甚,劳动后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能出现这种症状,年轻女性若存在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子宫脱垂,也会有腰骶部酸痛感;老年女性绝经后因盆底组织退化,子宫脱垂时腰骶部酸痛更易发生。
肿物自阴道脱出:患者自觉有块状物自阴道脱出,行走、体力劳动时肿物脱出增大,卧床休息后可缩小。生育后的女性在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排便等)更易发现有肿物脱出;老年女性由于盆底组织松弛严重,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就可见肿物脱出。
排尿、排便异常: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即在咳嗽、打喷嚏、大笑时尿液不自主流出;有的患者会有便秘、排便困难等表现。不同年龄的女性,排尿排便异常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子宫脱垂影响了盆腔的正常解剖结构,进而导致二便功能紊乱。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妇科检查可明确子宫脱垂的程度。通常将子宫脱垂分为Ⅲ度:Ⅰ度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Ⅰ度重型为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在阴道口可见到宫颈;Ⅱ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Ⅱ度重型为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外;Ⅲ度为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不同年龄的女性在妇科检查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脱垂程度,老年女性因组织松弛可能检查时更易判断脱垂状态。
其他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盆底功能评估等检查,以更全面了解盆底组织的功能状况,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锻炼: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法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盆底支持功能。适用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进行,年轻女性可通过坚持锻炼较好地恢复盆底功能;老年女性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盆底肌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子宫托:适用于不同年龄的子宫脱垂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手术或需等待手术的患者。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工具,需要定期取出、清洗和更换。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及全身健康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封闭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预防措施
正确处理分娩:接生时尽量避免滞产和第二产程延长,正确掌握会阴切开指征及手术助产操作,减少盆底损伤。对于产妇,尤其是多次分娩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减少盆底组织的损伤。
产后康复:产后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应注意休息,可进行适当的产后康复锻炼,促进盆底组织恢复。产妇在产后42天应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积极治疗慢性疾病:患有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以减少腹压增加对盆底组织的影响。比如,慢性咳嗽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止咳治疗,缓解咳嗽症状,降低腹压。
绝经后激素补充: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评估后适当进行激素补充治疗,以维持盆底组织的弹性,但要注意激素补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老年女性绝经后适当补充激素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