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骨刺是足跟部位骨骼边缘因长期劳损或退变,形成的一种骨性突起物,本质是人体为稳定关节、减轻压力而产生的代偿性增生。

当足跟长期承受过度压力,如长时间站立、行走、跑步,或体重过大、穿鞋不当,会导致足跟软骨磨损、韧带松弛。为增强稳定性,骨骼边缘会逐渐增生出新的骨质,形成骨刺。此外,年龄增长引发的骨骼退行性变,也是骨刺形成的重要原因。足跟骨刺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当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如筋膜、神经)时,会引发足跟疼痛,尤其在晨起下地或久坐后站立时疼痛明显,活动后可能稍有缓解,但长时间行走后疼痛又会加重。
治疗上,轻症可通过休息、穿软底鞋、使用足跟垫减少刺激;疼痛明显时,可进行热敷、理疗、药物治疗(如塞来昔布);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考虑手术切除骨刺,但术后仍需注意保护足跟,避免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