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通常是结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痔疮、肠道血管畸形等疾病引起。
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息肉破损时易引发出血,多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出血量一般不多,但长期出血可能导致贫血。
结肠癌
结肠癌是肠道恶性肿瘤,肿瘤组织质地脆弱,易因摩擦或缺血坏死而出血,表现为便血或黏液血便,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消瘦等症状,出血多为持续性,且可能逐渐加重。
溃疡性结肠炎
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炎症刺激肠黏膜导致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进而引起出血,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常伴腹痛、腹泻,病情反复发作。
痔疮
痔疮是直肠下段或肛管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排便时粪便摩擦或腹压增加可导致痔核破裂出血,血液多为鲜红色,滴血或喷射状,一般不与粪便混合,多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
肠道血管畸形
肠道血管发育异常或血管扩张,易因血管破裂引发出血,出血可急可缓,量多时常表现为鲜血便,量少时可能仅为大便隐血阳性,部分患者无明显前驱症状。
若出现便血、黑便等下消化道出血症状,无论量多量少,都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尤其是长期反复出血或伴有其他不适时,需尽早诊治以防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