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是外界潮湿之邪侵袭人体所致包括长期处潮湿居住环境、季节气候潮湿等情况内湿是人体自身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成由饮食过食生冷肥甘厚味、情志不舒、素体脾虚、缺乏运动久坐、有脾胃等病史等因素引发。
一、湿气的定义
从中医理论角度,湿气是一种病理因素,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是指外界环境中潮湿之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是由于人体自身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于体内而生。
二、湿气的形成原因
(一)外湿形成原因
1.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的居住环境,如南方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居住在地下室等,或经常涉水、淋雨等,使外界水湿之邪易侵入人体,导致外湿形成。例如,《黄帝内经》提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说明外界潮湿环境易引发外湿相关病症。
2.季节因素:特定季节气候潮湿时,人体易受外湿侵袭,如夏季多雨,湿气较重,若不注意防护,易感受外湿。
(二)内湿形成原因
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损伤脾胃功能。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受损则运化失职,水湿停聚而生内湿。例如,长期大量食用冰淇淋、油炸食品等,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水湿代谢。
2.情志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等情志不舒,可导致肝脾不调,进而影响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影响脾的正常运化,易生内湿。
3.体质因素:素体脾虚者,脾的运化功能本就较弱,更易出现水湿内停。儿童由于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若饮食不节等,易生内湿;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脾运化能力下降,也易形成内湿。
4.生活方式因素: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等,会影响气血运行和脾胃运化,导致水湿代谢不畅,加重湿气生成。
5.病史因素:患有脾胃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病史者,机体运化水湿的能力更易受损,从而容易形成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