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非由湿气重引起,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有遗传、免疫异常,外部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接触过敏原、皮肤干燥等,诊断依病史等,治疗分外用和系统药物,日常要注意相关事项以降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如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那么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等,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与湿疹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皮肤免疫调节、屏障功能维持等过程。
免疫异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湿疹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如Th1和Th2细胞失衡,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就容易引发湿疹样的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免疫失衡导致湿疹;而成年人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疲劳等状态下,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平衡,诱发湿疹。
外部因素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的环境都可能诱发湿疹。例如,在炎热潮湿的夏季,皮肤出汗多,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环境容易改变,皮肤屏障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湿疹的发生风险。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皮肤娇嫩,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夏季或闷热环境中更容易出现湿疹。
接触过敏原:接触某些物质可引起湿疹发作,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以及某些食物(如鱼虾、牛奶、鸡蛋等)、接触性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化纤织物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对食物过敏原敏感,而成人可能更多接触职业性过敏原或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性过敏原。
其他外部因素:皮肤干燥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刺激引发炎症,从而诱发湿疹。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皮肤保湿不足都可能增加湿疹的发生几率,尤其是干性皮肤的人群更需注意皮肤保湿。
湿疹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等,治疗上应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外用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系统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过敏原、维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等,以降低湿疹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