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由眼球遭受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致晶状体混浊,机械性损伤包括眼球顿挫伤(眼部受钝性物体撞击致晶状体囊膜破裂)和眼球穿通伤(锐器刺入致晶状体破裂或混浊);物理性损伤有紫外线损伤(长期暴露强紫外线环境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和红外线损伤(长时间接触高温红外线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混浊);化学性损伤是眼部被酸碱烧伤,化学物质与晶状体蛋白质反应致混浊。
机械性损伤
眼球顿挫伤:当眼部受到钝性物体的撞击时,如球类撞击、拳击等,会使眼球内的压力急剧变化,导致晶状体囊膜破裂,房水进入晶状体,引起晶状体混浊。这种情况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常见,因为他们的眼部组织相对脆弱,且活动较为活跃,更容易发生眼部外伤。例如,儿童在玩耍时被玩具击中眼部,就可能引发眼球顿挫伤进而导致外伤性白内障。
眼球穿通伤:锐器如刀、针等刺入眼球,会直接造成晶状体的破裂或混浊。穿通伤的伤口大小、部位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眼部组织损伤都会影响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如果穿通伤伤口较小且及时得到处理,晶状体混浊可能局限;但如果伤口较大,大量房水和晶状体物质溢出,会进一步加重眼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导致更严重的晶状体混浊。
物理性损伤
紫外线损伤: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环境下,如高原地区紫外线辐射较强,或者从事电焊工作而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时,紫外线会对晶状体产生损害。紫外线可使晶状体中的蛋白质变性,逐渐导致晶状体混浊。例如,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的人群,由于受到较多紫外线照射,发生外伤性白内障的风险相对较高。
红外线损伤:长时间接触高温环境中的红外线,如高炉工、玻璃工等职业人群,红外线可被晶状体吸收,产生热效应,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混浊。这种损伤通常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初期可能表现为晶状体皮质出现空泡、水裂等改变,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损伤程度的加重,会逐渐发展为明显的白内障。
化学性损伤
酸碱烧伤:眼部被强酸或强碱等化学物质烧伤时,化学物质会与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破坏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晶状体混浊。强酸可使蛋白质凝固,强碱可使蛋白质溶解,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引起晶状体的严重损伤。例如,在化工生产中不慎接触到强酸或强碱溅入眼部,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冲洗和治疗,很容易引发外伤性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