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儿童青少年高发的暂时性功能性近视,由用眼过度等致睫状肌痉挛等引起,可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和视力动态变化鉴别,不及时干预会转真性近视,儿童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成年人也需合理用眼,不改善则就医。
产生原因
年龄因素: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假性近视的高发年龄段,因为此阶段眼睛的调节能力较强,若用眼不当更容易出现睫状肌功能紊乱。例如,小学生如果每天长时间进行近距离的书本阅读、使用电子设备等,就较易引发假性近视。
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主要诱因,像读书写字时距离书本过近、持续用眼时间过长、在光线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用眼等。此外,缺乏户外活动也会增加假性近视的发生风险,因为户外活动能让眼睛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眼部肌肉的放松,缺乏户外活动会使眼睛调节功能失衡。
病史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近视遗传病史,那么个体发生假性近视的概率相对较高。有遗传背景的孩子在同样的用眼环境下,更易出现睫状肌功能异常等情况。
鉴别方法
睫状肌麻痹验光:这是鉴别假性近视的重要方法。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阿托品眼膏等)放松睫状肌后进行验光,如果此时验光结果显示视力恢复正常,没有近视度数或者近视度数明显降低,那么就提示是假性近视;如果验光后仍存在近视度数,则多为真性近视。对于儿童,由于其睫状肌调节能力强,更需要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来准确区分真假性近视。
视力动态变化:假性近视的视力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放松眼部后,视力可能会有所提高;而真性近视的视力相对稳定,不会轻易因休息等因素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危害及应对
危害:如果假性近视不及时干预,长期发展可能会逐渐转变为真性近视,从而导致裸眼视力持续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还会增加未来发生高度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的风险。
应对
儿童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写时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一般连续用眼30-40分钟后要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者做眼保健操;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放松睫状肌。
其他人群:成年人如果出现类似假性近视的视力波动情况,也需要注意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适当给眼睛放松的时间。如果通过上述用眼习惯的调整,视力没有改善甚至持续下降,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