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隐睾症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常见先天性疾病,因解剖和内分泌因素致睾丸未降入阴囊,表现为阴囊空虚或异位睾丸,影响生育且增加恶变风险,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诊断,1岁左右开始治疗,包括激素和手术治疗,婴幼儿要密切观察护理,大龄儿童需心理疏导并选合适方案改善预后。
发病原因
解剖因素:如睾丸引带异常或缺如,导致睾丸无法正常从腹腔向阴囊下降;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限制了睾丸的下降路径。
内分泌因素:胎儿时期促性腺激素缺乏,影响睾丸下降的动力;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功能异常,导致雄激素分泌不足,影响睾丸下降。
临床表现
单侧或双侧阴囊空虚:家长可发现患儿一侧或双侧阴囊内没有正常的睾丸组织。
异位睾丸:部分患儿的睾丸可能异位至腹股沟管内、股部、会阴部等异常位置,可在这些异常部位触摸到睾丸样组织,但位置异常。
对患儿健康的影响
生育功能影响:未下降的睾丸处于腹腔内或腹股沟等温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中,高温会影响睾丸生精上皮的正常发育,导致精子生成障碍,单侧隐睾患儿约60%会出现不育,双侧隐睾患儿几乎都会导致不育。
恶变风险增加:隐睾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20-40倍,且年龄越小,发生恶变的风险越高,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触摸患儿阴囊及腹股沟等部位,初步判断睾丸是否存在及位置。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明确隐睾的位置,如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还能了解睾丸的大小、形态等情况。
治疗时机及方法
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患儿1岁左右开始积极治疗,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睾丸受损的程度会逐渐加重。
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可尝试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激素进行治疗,通过促进雄激素分泌,促使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掌握。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如睾丸下降固定术,将未下降的睾丸牵引至阴囊内并固定,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环境,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阴囊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保持患儿会阴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等情况影响病情。由于婴幼儿身体脆弱,手术治疗时要选择专业的儿科医疗机构,确保手术安全。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大龄患儿可能因隐睾影响生育功能而产生心理压力,家长和医生要给予心理疏导,同时积极评估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等,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