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腹泻需先明确病因,可通过饮食调整(如乳糖不耐受改无/低乳糖配方奶、食物过敏回避过敏原、保证营养均衡等)、应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辅助改善,加强臀部护理,药物治疗谨慎且基于病因,新生儿及小婴儿需关注水电解质平衡,过敏体质患儿密切观察用药饮食反应,有基础疾病患儿综合制定方案,出现腹泻频繁量多、伴明显脱水、精神差、发热持续或血便等需尽快就诊。
一、病因评估
小儿慢性腹泻需首先明确病因,常见病因包括感染性(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如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肠道功能紊乱、先天性肠道疾病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喂养史、过敏史、旅行史等)、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寄生虫卵检查等)以精准判定病因。
二、非药物干预要点
1.饮食调整:若为乳糖不耐受患儿,可改用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对食物过敏患儿需严格回避过敏原;保证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肠内营养制剂以维持营养状况。
2.益生菌应用:部分研究表明,如鼠李糖乳杆菌GG等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小儿慢性腹泻有一定辅助改善作用,需在医生评估后合理选用。
3.臀部护理:因腹泻患儿排便次数多,需加强臀部皮肤清洁与护理,及时更换尿布,可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等皮肤问题,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三、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小儿慢性腹泻一般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若需药物治疗应谨慎选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药物使用需基于明确病因且以保障患儿舒适度为标准。例如,对于细菌感染所致慢性腹泻,仅在明确细菌感染且有用药指征时考虑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用药规范,避免滥用。
四、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新生儿及小婴儿:需尤其关注水电解质平衡,若出现腹泻伴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补充液体。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对婴幼儿造成额外刺激。
2.过敏体质患儿:除严格回避过敏原外,需密切观察用药及饮食后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其过敏相关风险及护理细节。
3.有基础疾病患儿:如存在先天性肠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慢性腹泻时需综合基础疾病状况制定护理及治疗方案,加强病情监测,及时与儿科医生沟通调整诊疗措施。
五、及时就医指征
当小儿慢性腹泻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尽快就诊:腹泻频繁且量多、伴有明显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哭时无泪等)、精神状态差、发热持续不退或出现血便等,需及时明确病情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