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近视是什么意思
假性近视是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致睫状肌痉挛的可逆性近视现象,不良用眼习惯、环境因素可致其产生,可通过散瞳验光、视力波动情况鉴别,不及时干预会发展为真性近视,需改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进行视觉训练来应对,儿童和青少年需特别注意护眼。
产生原因
不良用眼习惯:儿童青少年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比如阅读时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小于33厘米),或者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等,用眼时间过长(连续用眼超过1小时),都会使眼睛的睫状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容易引发假性近视。例如,一些小学生因课后作业多,长时间低头近距离写作业,就增加了患假性近视的风险。
环境因素:光线不足或过强也会对眼睛造成影响。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书,眼睛需要更努力地调节才能看清字体,容易导致睫状肌疲劳;而在过强的光线下,如强光直射,也会刺激眼睛,影响眼部肌肉的正常调节。比如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写作业,就可能促使假性近视的发生。
鉴别方法
散瞳验光:这是鉴别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的重要方法。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阿托品眼膏等)使睫状肌放松后进行验光,如果验光结果显示无近视度数或近视度数明显降低,说明是假性近视;如果仍存在近视度数,则为真性近视。对于儿童青少年,由于其眼睛的调节能力较强,散瞳验光尤为必要。
视力波动情况:假性近视的视力具有一定的波动性,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视力可以有所提高;而真性近视的视力相对稳定,通过休息等一般措施难以使视力明显恢复。例如,某学生近期视力下降,经过几天充分休息后视力有所提升,那么假性近视的可能性较大。
危害及应对
危害:如果假性近视不及时干预,长期发展可能会逐渐演变成真性近视,真性近视会导致视力持续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增加患眼底病变等眼部疾病的风险。比如真性近视患者随着度数加深,视网膜被牵拉的风险增加,可能出现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应对措施
改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控制用眼时间,每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让眼睛得到放松。对于儿童,家长要监督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比如限制儿童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不超过1-2小时。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调节眼部肌肉,预防和缓解假性近视。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风险。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周末鼓励孩子多去公园、操场等地方玩耍。
视觉训练: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视觉训练,如远眺训练、眼保健操等。眼保健操通过按摩眼部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睫状肌的紧张状态。儿童可以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正确进行眼保健操,每天坚持做几次。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眼睛处于发育阶段,更容易出现假性近视。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在儿童用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保证室内光线适宜,为儿童提供符合标准的学习用品等。同时,要引导儿童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避免过度用眼。
青少年:青少年学习任务重,用眼时间长,是假性近视的高发人群。青少年自身要提高护眼意识,主动遵守用眼卫生规范,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学校也应承担起责任,保证教室的采光和照明符合标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及时发现视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