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与湿气均属阴邪,但定义与属性、症状表现、致病特点有别。寒气属阴邪,具凝滞、收引性,外感或内生致相关症状与凝滞气血、伤阳气等致病;湿气亦为阴邪,有重浊、黏滞性,外感或脾失健运生湿,致体表及脏腑相应症状,且阻滞气机、病程长、碍脾胃运化。
一、定义与属性
寒气:属阴邪,多由外感寒邪或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所致。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从外而来的寒邪,比如在寒冷环境中暴露过久,寒邪易侵袭人体肌表、经络、筋骨等部位;而人体自身阳气亏虚时,温煦功能减弱,也会产生内寒,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湿气:亦为阴邪,有重浊、黏滞的特点。外感湿邪多因久居潮湿环境、淋雨等;内湿则常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代谢障碍,就会在体内滋生湿气。
二、症状表现差异
寒气相关症状
体表受寒气侵袭:常见恶寒(怕冷)、无汗等表现,若寒邪侵袭肌表经络,可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且疼痛部位固定,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比如风寒感冒时,患者会有明显的怕冷、头痛、身体酸痛等症状,就是寒邪凝滞经络气血所致。
脏腑受寒:若寒邪侵袭脾胃,可导致脾胃阳气受损,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较剧烈,得温痛减,腹泻多为清稀水样便;若寒邪侵袭肺脏,可出现咳嗽、咳痰清稀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小儿若受寒,可能出现发热轻、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老年人阳气渐衰,受寒后更易出现畏寒肢冷、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且缠绵难愈等情况,因为老年人阳气不足,抵御外寒和自身产热的能力较弱。女性若受寒,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易出现月经不调,如痛经,表现为经期小腹冷痛,得温则舒,经血色暗有血块等,这与女性胞宫易受寒邪侵袭,寒凝血瘀有关。
湿气相关症状
体表受湿邪侵袭:常见头重如裹,肢体沉重、困倦,皮肤湿疹、瘙痒等,因为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身体有沉重感。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工作或生活的人,更易受湿邪侵袭,出现上述体表症状;而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腻食物的人,易损伤脾胃,滋生内湿,也会出现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等表现。
脏腑有湿:若湿困脾胃,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大便稀溏)等症状,大便黏腻不爽,排便感觉不尽;若湿邪阻滞经络关节,可出现关节酸痛、重着,活动不利等,比如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伴有沉重感,阴雨天症状易加重;对于小儿,若体内有湿,可能出现舌苔厚腻、口黏腻、不欲饮食、大便黏腻等表现,因为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因饮食等因素导致湿邪内生;老年人脾胃功能渐弱,若有湿气,也易出现消化不良、身体困重等症状,且由于老年人气血运行相对缓慢,湿气阻滞气血后,更易出现肢体麻木等并发症。
三、致病特点不同
寒气:主要以凝滞气血、阻碍阳气为主。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导致疼痛等症状;同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若人体阳气被寒邪所伤,会出现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阳气不足的表现。例如,寒邪侵袭足部,可导致足部经脉气血凝滞,出现脚部冰冷、疼痛等症状,长时间不缓解还可能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
湿气:重在阻滞气机、黏腻重浊。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出现胸闷、腹胀等不适;且湿邪黏腻重浊,致病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如湿邪引起的湿疹,容易反复发作,瘙痒持续时间较长;另外,湿气还易阻碍脾胃运化,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水湿停聚,出现水肿、痰饮等病症。比如,体内有湿的人,常出现面部及肢体浮肿,尤其是眼睑浮肿较为常见,且水肿部位按之凹陷不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