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与远视均为屈光不正,近视是眼在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致看远模糊,遗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是诱因,可通过戴凹透镜等矫正;远视是聚焦在视网膜后致看远看近都模糊,先天性等是诱因,轻度无症状可不矫,有症状需戴凸透镜矫正,二者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儿童青少年需重视视力检查与矫正,成年人要注意用眼卫生等,特殊人群需综合考虑全身情况。
远视:也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之后,使得视网膜上无法形成清晰的像,即近处物体成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症状表现
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例如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凑近书本视物,长期不纠正可能会出现眼酸、眼胀、头痛等视疲劳症状,且随着度数加深,可能会出现眼球突出等外观变化。儿童青少年若近视进展快,可能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比如体育课上看不清远处的器材等。
远视:轻度远视时,部分调节可代偿,可能视力无明显影响,但中高度远视患者看远处和近处物体都模糊,视近疲劳更明显,比如阅读时容易串行、字迹模糊等,还可能伴有眼位偏斜(内斜视)等情况,尤其在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未及时矫正可能影响立体视等高级视觉功能的发育。
发病机制
近视:遗传因素是重要原因,若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子女近视发生率相对较高。环境因素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书、玩手机、玩电子游戏等)是主要诱因,比如现在很多青少年因学业负担重、课余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导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另外,缺乏户外活动等也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关。
远视:先天性因素较为常见,如眼球发育不全,眼轴较短,就会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此外,一些眼部疾病、外伤等也可能引起远视状态的改变。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会逐渐变长,部分轻度远视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甚至恢复正常,但如果是病理性远视则需要干预。
矫正方法
近视:主要通过佩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来矫正视力,也可以考虑在成年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角膜屈光手术(如准分子激光手术等)或眼内屈光手术等方式矫正。对于儿童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合理用眼等方式延缓近视进展,比如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降低近视发生风险和减缓近视发展速度。
远视:轻度远视且无症状者通常不需要矫正,但有视疲劳和内斜视者,即使远视度数低也应佩戴合适凸透镜矫正。对于儿童远视,需要密切关注其视力发育情况,如有明显远视并影响视觉发育,应尽早佩戴合适眼镜进行矫正,以促进视觉正常发育,避免错失视觉发育关键期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远视对儿童青少年的视觉发育影响较大。近视儿童青少年需注意保持良好用眼习惯,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每3-6个月检查一次视力和眼轴等情况,及时调整眼镜度数;远视儿童青少年更要重视,因为若未及时矫正可能影响立体视等视觉功能的建立,应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诊,观察远视度数变化及视觉发育情况。
成年人:近视成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同时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近视进一步加深;远视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花眼症状可能会提前出现或加重,需注意合理用眼,在阅读等近距离用眼时可能需要佩戴合适眼镜辅助。
特殊人群:患有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出现屈光状态改变时,需同时关注眼部和全身健康状况,在处理近视或远视相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全身疾病对眼部的影响,谨慎选择矫正方式。孕妇在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屈光状态,但一般产后会逐渐恢复,此期间若有视力相关困扰应咨询眼科医生,避免自行盲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