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因鞘状突闭合异常致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病变,有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等表现,分为交通性等类型,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一岁内婴儿可观察等待,超一岁等情况需手术治疗,婴儿期要密切观察,较大儿童要避免剧烈活动等,需关注以保障小儿健康。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从胚胎发育角度来看,胎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同时带动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在出生前后会逐渐闭合。如果鞘状突闭合异常,就可能导致腹腔内的液体与鞘膜囊相通,从而引发鞘膜积液。例如,鞘状突部分未闭合,腹腔液体持续流入鞘膜囊,就会使鞘膜腔内液体增多形成积液。不同年龄段小儿发病机制可能略有差异,新生儿时期由于鞘状突闭合不完全相对常见,而较大儿童可能因炎症、外伤等因素影响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导致积液。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儿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大小不一。较小的鞘膜积液可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被发现;较大的鞘膜积液可表现为阴囊下坠感、胀痛等。积液量如果短期内迅速增多,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等表现。对于男婴来说,家长可能会发现一侧阴囊比另一侧大。
体征特点:阴囊部可触及囊性肿物,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无压痛,透光试验阳性(即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肿物,肿物能透光),这是因为鞘膜积液为液体,光线可透过。
分类情况
交通性鞘膜积液:又称为先天性鞘膜积液,鞘状突未完全闭合,腹腔内的液体可与鞘膜囊相通,积液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积液可流入腹腔,阴囊缩小。
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的两端闭合,而中间的精索鞘膜囊未闭合且有积液,积液位于阴囊上方或腹股沟管内,呈椭圆形或梭形,不与腹腔及睾丸鞘膜囊相通。
睾丸鞘膜积液:鞘状突闭合正常,但睾丸鞘膜囊内液体异常增多,呈球形或梨形。检查时睾丸不能触及,积液局限于睾丸鞘膜内。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阴囊外观,触诊可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情况,透光试验是简单有效的初步判断方法。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鞘膜积液的部位、积液量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与腹股沟疝等其他阴囊疾病相鉴别。超声下可看到鞘膜腔内液性暗区,能够准确判断积液的范围和性质。
治疗相关要点(非药物干预为主)
观察等待: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因为部分婴儿的鞘状突可能在出生后1-2岁内逐渐闭合。所以对于一岁以内的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可以先进行观察,定期复诊,观察积液的变化情况。
手术治疗:如果患儿超过一岁鞘膜积液仍未自行吸收,或者鞘膜积液较大,引起明显症状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通过手术闭合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止腹腔液体流入鞘膜囊,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手术适应人群包括鞘膜积液较大、保守治疗无效、合并有腹股沟疝等情况的患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期:婴儿期的小儿睾丸鞘膜积液需要密切观察,由于婴儿不会表达不适,家长要注意观察阴囊大小变化情况。如果发现阴囊短期内明显增大,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儿局部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鞘膜积液的病情或者影响手术等治疗的进行。
较大儿童:较大儿童如果患有睾丸鞘膜积液,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因剧烈活动导致鞘膜积液部位受到碰撞等,引起积液增多或者其他并发症。在生活中要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如阴囊胀痛等情况,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总之,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是一种需要关注的小儿常见疾病,通过了解其定义、临床表现、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对患儿进行观察和处理,保障小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