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气胸是胸壁有缺损致胸膜腔与外界相通,会致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有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需紧急封闭伤口、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预后因情况而异,老年人等有基础病者预后相对差,年轻无基础病者预后较好
一、定义
开放性气胸是指外界空气可经胸壁伤口或软组织缺损处,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的一种胸部损伤。多由火器伤或锐器伤造成胸壁缺损创口,使胸膜腔与外界相通所致。
二、病理生理改变
1.呼吸功能障碍
伤侧胸膜腔负压消失,肺被压缩而萎陷,两侧胸膜腔压力不等使纵隔移位,健侧肺扩张受限。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胸廓顺应性较差,呼吸功能受影响更为明显,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这种纵隔移位和肺萎陷的耐受程度不同,成人相对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但儿童代偿能力较弱。
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进一步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小,纵隔移回伤侧,这种反常运动称为纵隔扑动,会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循环功能障碍。
2.循环功能障碍
纵隔扑动会干扰大血管的正常活动,影响心脏的充盈和射血。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本身存在心功能储备下降的情况,这种循环功能障碍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病情,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表现。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患者多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儿童可能因不会准确表达而出现哭闹不安、呼吸费力的情况。
胸痛:受伤部位可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损伤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咯血:部分患者可能有咯血表现,这是由于肺组织受到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
2.体征
胸部伤口:可见胸壁有开放性伤口,能听到空气进出胸膜腔的声音,即吸吮样音。
纵隔摆动相关体征:可发现纵隔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详细检查胸部伤口情况,以及胸廓运动、呼吸音等情况。通过视诊可发现胸壁的开放性伤口,触诊可能感知到纵隔扑动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伤侧胸腔大量积气,肺萎陷,纵隔向健侧移位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尽量采用合适的防护措施。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内结构的损伤情况,如是否有肺组织的挫裂伤、血管损伤等细节,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开放性气胸。
五、治疗原则
1.紧急处理
立即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闭胸壁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阻止外界空气继续进出胸膜腔。对于儿童患者,操作要轻柔,避免加重患儿的不适和损伤。
2.进一步治疗
胸腔闭式引流:封闭伤口后,应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排出胸腔内的积气,促使肺复张。一般在伤后24-48小时,若肺复张良好,可拔除引流管。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时要特别注意导管的位置和固定,防止导管移位或脱出。
预防和控制感染: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合并糖尿病等,要更加严格地控制感染,因为这类患者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手术治疗:如果合并有严重的肺裂伤、支气管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修复损伤的组织。
六、预后情况
1.一般情况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开放性气胸患者可以恢复良好。但如果就诊不及时,导致严重的纵隔扑动和循环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损伤严重,也可能出现肺功能长期受损等情况。
2.不同人群差异
老年人由于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预后相对较差。而年轻患者如果没有基础疾病,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