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咳嗽在儿童、成人群体及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有不同症状表现,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措施,药物治疗需根据人群特点谨慎选用,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更需谨慎。
一、风寒咳嗽的症状
(一)儿童群体
儿童患风寒咳嗽时,常见症状有咳嗽声重、咽痒,咳痰清稀色白,可能伴有鼻塞、流清涕,一般流清涕为透明或白色,还可能有恶寒(怕冷)、无汗等表现,部分儿童会感觉头痛,舌苔薄白。例如,3-10岁的儿童若因外感风寒出现上述症状,多是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而引发咳嗽。
(二)成人群体
成人风寒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咯少量白稀痰,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体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无汗等,舌苔薄白。比如,长期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或穿着单薄而感受风寒的成年人,易出现此类症状,是风寒之邪客于肺,影响肺的正常宣发肃降功能所致。
(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缺乏运动、体质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风寒之邪侵袭引发风寒咳嗽。而经常处于温暖环境、较少接触寒冷刺激的人群,相对来说患风寒咳嗽的几率相对低,但一旦感受风寒也会出现相应症状。有慢性呼吸道病史的人群,在感受风寒后,风寒咳嗽症状可能更易发作且恢复相对较慢,因为其呼吸道防御功能本就较弱,受外邪侵袭后肺气失宣更明显。
二、风寒咳嗽的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儿童: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凉,可适当饮用温热的生姜红糖水,生姜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红糖能温中和胃,3-10岁儿童可少量饮用,有助于缓解风寒咳嗽症状。同时,保证充足的休息,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
成人:同样要注意保暖,可通过泡热水脚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驱散风寒,一般泡脚时间15-20分钟为宜,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也可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等,微微出汗有助于身体驱散风寒,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对于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在进行非药物干预时,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对于经常处于温暖环境的人群,要注意根据外界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受风寒。有慢性呼吸道病史的人群,非药物干预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中药熏洗:可选用紫苏、生姜等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中药进行熏洗。例如,取紫苏10克、生姜10克,加水煮沸后,用热气熏蒸口鼻部位,待水温适宜时可清洗手足等部位,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起到驱散风寒、缓解咳嗽的作用。但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儿童皮肤娇嫩,更要谨慎操作。
穴位按摩:对于儿童和成人都可以按摩风池穴、合谷穴等穴位。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合谷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用拇指按压风池穴,每次按压1-3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按压合谷穴时,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力度以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度,每次按压1-2分钟,可起到疏风散寒、止咳的作用。不过,儿童按摩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引起不适。
(二)药物治疗
儿童:可选用小儿风寒咳嗽颗粒等中成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选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相对较弱,要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成人:可以选用通宣理肺丸等中成药,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但如果伴有高热、咳黄痰等症状,可能不是单纯的风寒咳嗽,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特殊人群:孕妇属于特殊人群,患风寒咳嗽时用药需格外谨慎,一般不建议自行服用药物,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如非药物干预为主,若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人患风寒咳嗽时,也要谨慎用药,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缓慢,要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