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由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肾病等)引发,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等表现,可通过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因、止血促吸收、激光、手术等,不同人群有相应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常见病因
眼部疾病: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黏状态等是常见诱因。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影响视网膜静脉的血液回流,导致静脉阻塞进而引起眼底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良时,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微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破裂出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生眼底出血的风险逐渐增加。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多见于青壮年,可能与结核等感染因素有关。结核杆菌感染可能引发视网膜静脉周围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全身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压持续升高,会对眼底的血管造成压力,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血压波动较大时,更易引发眼底出血。
肾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可能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例如,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蛋白尿等情况,可能会并发眼底出血。
二、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的量和部位不同,视力下降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出血位于黄斑区,即使出血量较少,也可能会严重影响视力,导致视物模糊、变形等;如果出血量少且不在黄斑区,视力下降可能相对较轻。
眼前黑影飘动:患者可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像蚊蝇飞舞一样,这是因为血液进入玻璃体腔,影响了光线的正常传播。
视野缺损:当眼底出血范围较大时,可能会导致视野缺损,即看东西的范围变小。例如,上方眼底出血可能会导致下方视野缺损。
三、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等。例如,可以看到视网膜上点状、片状或团块状的出血病灶。
影像学检查: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情况,了解血管是否有渗漏、闭塞等异常,有助于判断眼底出血的原因。例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可以看到视网膜血管的异常荧光渗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提供视网膜层间的高分辨率图像,帮助医生了解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等结构是否受到出血的影响,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如果是高血压导致的,要积极控制血压。例如,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仅为举例说明病因与药物的关联,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同时配合饮食和运动管理。
止血及促进血液吸收:根据病情可使用一些止血药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过度止血导致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已经形成的出血,可使用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激光治疗:对于一些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底出血,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可采用激光治疗。激光可以封闭渗漏的血管、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防止进一步出血。例如,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如果存在无灌注区,可通过激光光凝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当眼底出血量大且长期不吸收,或者存在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以清除积血,恢复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发生眼底出血的风险较高。需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密切关注血压、血糖的控制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而诱发眼底出血。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摄入,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定期监测血糖。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防止眼部并发症的加重。
青壮年:对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青壮年易患的眼底出血疾病,要积极寻找可能的感染因素,如是否有结核感染等,如有感染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