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指十二指肠第三或四段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致肠腔梗阻,常见病因是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过小。症状有间歇性腹痛、呕吐、腹胀、体重减轻。诊断靠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腹部CTA)及体格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饮食调整、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和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且症状严重者,方式有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首选非手术治疗,注意饮食和体位安全;老年人非手术治疗时间可延长,手术需全面评估;孕妇非手术治疗兼顾营养与胎儿安全,手术要谨慎选择时机与方式并监测胎儿。
一、概述
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十二指肠第三或第四段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导致的肠腔梗阻,故又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常见病因是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过小,导致十二指肠受压。
二、症状表现
1.腹痛:多为间歇性发作,疼痛部位多在脐上或右上腹,可呈胀痛、绞痛,疼痛程度不一。进食后可诱发或加重,部分患者可因疼痛而惧怕进食。
2.呕吐:为常见症状,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呕吐物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含有胆汁。长期反复呕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3.腹胀:以中上腹明显,腹胀程度与梗阻程度相关,部分患者可见胃型及蠕动波。
4.体重减轻:由于长期进食后不适、呕吐,患者常食欲减退,导致体重逐渐下降。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见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有受压征象,钡剂通过受阻,近端十二指肠扩张,有频繁逆蠕动,俯卧位或左侧卧位时钡剂可顺利通过十二指肠。
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及与十二指肠的关系,测量夹角大小,对诊断及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正常夹角一般在38°56°,当夹角小于25°且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的脂肪组织减少时,易发生十二指肠淤滞。
2.体格检查:部分患者上腹部可触及饱满的胃型,有时可闻及振水音。
四、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症状较轻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进食过多不易消化食物,如油炸食品、糯米制品等。同时,餐后可采取俯卧位、胸膝位等特殊体位,以减轻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利于食物通过。
营养支持:对于因呕吐、进食少导致营养不足的患者,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补充营养。肠内营养可选用合适的营养制剂,经鼻饲或胃肠造瘘管给予;肠外营养则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
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莫沙必利等,增强胃肠蠕动,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对于呕吐严重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者,需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营养不良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将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与空肠起始部进行吻合,绕过受压部位,使食物顺利通过。
肠系膜上动脉前移术:将肠系膜上动脉从其起始部切断并前移,扩大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解除对十二指肠的压迫。
十二指肠复位术:游离十二指肠,将其复位至正常位置,同时适当分离周围粘连组织,减少压迫因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表述病情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反复腹痛、呕吐、食欲不振、体重不增等情况。治疗时,非手术治疗应作为首选,因手术对儿童创伤相对较大。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根据儿童喜好,合理安排食物种类和进食量,保证营养摄入。同时,鼓励儿童餐后适当活动,采取特殊体位时要注意儿童的配合度和安全性。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较差。因此,对于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尽量通过调整饮食、营养支持及药物治疗缓解症状。若需手术,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优化基础疾病治疗,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孕妇:孕期出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处理较为棘手。非手术治疗时,饮食调整要兼顾孕妇营养需求,保证胎儿正常发育。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若病情严重,手术时机选择需综合考虑孕周、病情进展等因素,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法,术后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