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胸痛常见引起原因包括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因LES压力降低等致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发,各年龄段可发,不良生活方式等增加风险)、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因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致食管扩张引发胸痛,弥漫性食管痉挛因食管非推进性强烈收缩致痉挛性疼痛,前者各年龄段可发、有家族遗传倾向,后者任何年龄可发、女性相对多见且情绪因素可诱发)、食管结构异常(食管裂孔疝致胃酸反流加重引发胸痛、多见于中老年人等,食管良性狭窄因食管黏膜损伤后瘢痕狭窄引发胸痛、有相关病史人群易出现)、食管外压性疾病(主动脉瘤等压迫食管致胸痛、相对少见需结合检查明确)、食管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食管黏膜致炎症引发胸痛、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食管恶性肿瘤(肿瘤侵犯引发胸痛、中老年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且相关风险因素增加发病可能)
胃食管反流病:是导致食管源性胸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LES)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LES压力降低或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时,胃内容物中的胃酸等刺激性物质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胸痛。研究表明,约有60%-7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会出现食管源性胸痛,且疼痛多在餐后平卧时加重,可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肥胖、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食管源性胸痛的发生几率。对于有胃病史的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相对更高。
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所致。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食物难以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内,导致食管扩张,引发胸痛。疼痛性质多为胸骨后或剑突下隐痛、胀痛或绞痛,可在进食时或进食后发作,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可能逐渐加重。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人群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其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弥漫性食管痉挛:是食管的非推进性强烈收缩,导致食管痉挛性疼痛。胸痛可突然发作,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等部位,类似心绞痛,但与活动无关。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相对多见,其发病可能与食管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有关,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食管结构异常
食管裂孔疝:是指部分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食管裂孔疝可导致胃酸反流加重,从而引起胸痛。患者可出现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伴有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者、多次妊娠女性等,随着年龄增长,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肥胖会增加腹内压,促进胃食管反流,进而增加食管裂孔疝及相关胸痛的发生风险。
食管良性狭窄:多由食管烧伤、反流性食管炎反复发作等引起食管黏膜损伤,愈合后形成瘢痕狭窄。食管狭窄会导致吞咽困难,同时也可能引发胸痛,疼痛多为吞咽时或吞咽后胸骨后疼痛。任何年龄均可因相应病因发生食管良性狭窄,有食管烧伤病史或长期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食管良性狭窄及相关胸痛。
食管外压性疾病:如主动脉瘤、纵隔肿瘤等压迫食管,可导致食管受压、变形,引起胸痛。这类情况相对少见,但当存在主动脉瘤或纵隔肿瘤时,可能会压迫食管引发胸痛,其胸痛特点多与压迫部位和程度有关,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不同年龄段均可因相应疾病导致食管外压,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警惕食管外压性胸痛的可能。
食管感染性疾病:如真菌性食管炎、病毒性食管炎等,病原体感染食管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胸痛。例如,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可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烧心等症状,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者,艾滋病患者等,不同年龄的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均可发生,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但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是引发食管感染性胸痛的关键因素。
食管恶性肿瘤:如食管癌等,肿瘤侵犯食管壁及周围组织,可引起胸痛。早期食管癌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胸痛等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食管癌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人群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饮酒、食用过烫食物、有食管癌家族史等因素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进而可能引发食管源性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