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与结肠癌在症状表现、发病年龄及人群差异等方面存在不同。症状上,结肠炎便血程度较轻、腹痛有规律、排便习惯交替改变且全身症状较轻;结肠癌便血多附于粪便表面、腹痛后期加剧无明显规律、排便习惯改变多样且全身症状明显。发病年龄及人群差异上,结肠炎各年龄段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且生活方式有影响;结肠癌40岁以上多发、男性略多且高脂肪低纤维等生活方式是重要危险因素,最终明确诊断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
结肠炎:一般来说,结肠炎引起的便血程度相对较轻,出血通常与粪便混合均匀,颜色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出血量一般不是特别大。例如一些轻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便血可能只是偶尔出现少量的黏液血便。不同类型的结肠炎便血表现有差异,如缺血性结肠炎可能会有与缺血相关的便血特点,多与肠道缺血区域相关。
结肠癌:结肠癌导致的便血,血液多附着在粪便表面,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逐渐增多。而且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间断性便血,有时候还可能伴有坏死组织排出,表现为脓血便,粪便中除了血液外,还会有黏液和坏死的肿瘤组织等。
腹痛特点
结肠炎:结肠炎的腹痛部位多与病变部位相关,比如左半结肠的炎症可能会引起左下腹疼痛,右半结肠炎症多表现为右下腹疼痛。腹痛的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一般在排便前腹痛可能会加重,排便后有所缓解。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常出现轻至中度的腹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
结肠癌:结肠癌引起的腹痛早期多为隐痛或胀痛,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出现肠梗阻等情况时,腹痛会加剧,表现为持续性绞痛。疼痛部位不一定与肿瘤所在部位完全一致,有时可能会出现牵涉痛,比如升结肠癌可能会引起右下腹痛,降结肠癌可能引起左下腹痛等,且疼痛的规律性不如结肠炎明显。
排便习惯改变
结肠炎:结肠炎患者的排便习惯改变主要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腹泻较为常见,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多为糊状,含有黏液、脓血等。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便秘情况,尤其是一些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功能紊乱,可出现排便困难等便秘表现。
结肠癌:结肠癌患者的排便习惯改变更为多样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能只是排便次数略有增多或减少,随着肿瘤的发展,可出现明显的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但这种交替不如结肠炎那样常见。更多见的是排便次数逐渐增多,或者出现大便变细等情况,这是由于肿瘤导致肠腔狭窄引起的。另外,结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即有频繁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很少。
全身症状
结肠炎: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在活动期可能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还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表现,但相对结肠癌来说,全身消耗症状没有那么明显。例如一些轻度的结肠炎患者,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
结肠癌:结肠癌患者全身症状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消瘦、乏力等症状会逐渐加重,晚期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恶病质表现,如极度消瘦、贫血、水肿等。而且结肠癌患者容易出现发热,多为中低热,这是由于肿瘤坏死吸收等原因引起的,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等。
发病年龄及人群差异
结肠炎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人群,但儿童和老年也有发病。儿童结肠炎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一些感染性结肠炎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像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结肠炎在儿童肠道感染中时有发生。
性别方面:不同类型的结肠炎性别差异不太明显,溃疡性结肠炎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等。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会增加结肠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经常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的人群,肠道受到刺激,容易引发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
结肠癌
年龄方面:结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青年结肠癌患者相对来说病情可能发展更快,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生活方式方面: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结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等物质增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容易诱发结肠癌。另外,吸烟、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总之,结肠炎与结肠癌在症状表现、发病年龄及人群差异等方面有诸多不同,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初步区分两者,但最终明确诊断还需要结合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等多种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