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位腺癌是肺癌极早期病变,属非小细胞肺癌,癌细胞局限于肺泡上皮内未侵袭转移。病理显微镜下呈伏壁式生长、细胞形态单一;发病与吸烟、环境、职业、遗传等因素相关;多数无症状,少数有轻微咳嗽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肺原位腺癌是肺癌的一种极早期病变,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范畴,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肺泡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没有发生侵袭和转移的腺癌。
二、病理特征
1.显微镜下表现: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呈伏壁式生长,瘤细胞沿肺泡壁、肺泡管壁,呈鳞屑状生长,没有间质、血管或胸膜浸润。
2.细胞形态:癌细胞形态相对单一,与正常肺泡上皮细胞有一定差异,但仍保留部分肺泡上皮的特征,细胞核大小、形态可有一定改变,一般核异型性相对较轻。
三、发病相关因素
1.吸烟因素: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肺原位腺癌患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有长期吸烟史,吸烟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可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增加患肺原位腺癌的风险。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环境,其中的有害颗粒物和化学物质可刺激肺部细胞,引发细胞的癌变过程,增加肺原位腺癌的发病几率。
3.职业暴露:某些职业长期接触致癌物质,例如石棉、氡气、铬、镍等,会使肺部细胞受到持续的致癌刺激,进而增加患肺原位腺癌的可能性。
4.遗传因素:少数肺原位腺癌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肺原位腺癌的风险,不过这种遗传因素导致的发病相对较为少见。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肺原位腺癌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常规体检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胸部CT等)时被发现。
2.少数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者偶有痰中带血等不典型症状,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很难仅凭症状来确诊肺原位腺癌。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是发现肺原位腺癌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肺部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肺原位腺癌在胸部CT上常表现为肺部的小结节影,结节边界相对清楚,部分结节可能呈磨玻璃样改变,磨玻璃结节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肺原位腺癌以纯磨玻璃结节多见。
低剂量螺旋CT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有肺癌家族史、职业暴露等)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原位腺癌,因为低剂量螺旋CT在保证一定检测效能的同时,可减少辐射剂量。
2.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原位腺癌的金标准,通常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细胞类型、浸润情况等,从而确定为肺原位腺癌。
六、治疗与预后
1.治疗方式:对于肺原位腺癌,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肺原位腺癌处于肺癌的极早期,手术切除后预后通常较好。手术方式多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等选择肺段切除术等相对保留肺组织的手术方式,以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肺功能。
2.预后情况:肺原位腺癌的预后非常好,患者术后一般不需要进行辅助化疗等治疗,定期复查即可。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通常很高,因为病变没有发生侵袭和转移,通过手术完整切除后,复发的几率极低。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肺原位腺癌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选择手术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加强护理和监测。
2.儿童患者:儿童肺原位腺癌极为罕见,若儿童被诊断为肺原位腺癌,首先要详细询问家族遗传病史等情况。治疗上需更加谨慎,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肺功能影响小且创伤相对较小的手术方式,术后要注重儿童的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密切关注儿童的身心发育情况。
3.女性患者:女性肺原位腺癌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到生育等问题,如果是有生育计划的年轻女性,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相关的肺组织。在术后随访过程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癌症诊断可能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必要时给予心理支持。
4.有吸烟史的患者:无论男女,有长期吸烟史的肺原位腺癌患者,在确诊后必须严格戒烟,因为继续吸烟会增加其他肺部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可能会影响肺原位腺癌术后的恢复及增加复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家属也应协助患者戒烟,为患者创造无烟的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