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鞘膜积液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按发病年龄分婴儿型和成人型,按部位及鞘状突闭合情况分睾丸、精索、交通性鞘膜积液,由先天性鞘状突闭合不全及后天炎症、外伤、肿瘤等引起,有阴囊肿大、坠胀感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可观察等待或手术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婴儿期注意护理、避免感染可预防。
一、定义
睾丸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的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的发生。
二、分类
(一)按发病年龄分类
1.婴儿型鞘膜积液:多见于婴儿,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前后未闭合,腹腔液经未闭的鞘状突流入睾丸周围的鞘膜腔内而形成。
2.成人型鞘膜积液:常见于成年人,多与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疾病有关,炎症导致鞘膜分泌增多或吸收减少,从而引起鞘膜积液。
(二)按鞘膜积液所在部位及鞘状突闭合情况分类
1.睾丸鞘膜积液:鞘状突闭合正常,但睾丸鞘膜囊内液体积聚过多。体检时睾丸不能触及,透光试验阳性。
2.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的两端闭合,而中间的精索鞘膜囊未闭合且有积液,积液位于阴囊上方或腹股沟管内,呈椭圆形或梭形,不与腹腔及睾丸鞘膜囊相通。
3.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状突未完全闭合,腹腔内液体可随体位变化而流入鞘膜腔,又称先天性鞘膜积液。站立时阴囊肿大,平卧后积液可流入腹腔,鞘膜囊缩小或消失。
三、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应在出生前后闭合。若鞘状突闭合不全,就会使腹腔内液体与鞘膜腔相通,从而导致鞘膜积液。例如,早产儿由于鞘状突闭合不全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婴儿型鞘膜积液在早产儿中相对多见。
(二)后天性因素
1.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鞘膜的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例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附睾结核,炎症波及鞘膜,可导致鞘膜积液。
2.外伤: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后,可引起鞘膜内出血,血液吸收过程中可能导致鞘膜积液。剧烈运动或受到外力撞击等都可能引发阴囊外伤。
3.肿瘤:睾丸、附睾、精索的肿瘤可破坏鞘膜、精索淋巴管等,引起鞘膜积液。如睾丸肿瘤可侵犯鞘膜,导致液体分泌增加。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阴囊肿大:是最常见的表现,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阴囊肿大,平卧后可缩小或消失。
2.坠胀感:较大的鞘膜积液可引起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婴儿型鞘膜积液由于积液量相对较多,可能会使婴儿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因为局部不适会影响婴儿的情绪。
(二)体征
透光试验阳性,即用透光仪照射阴囊,积液呈透光的橙红色。但要注意与睾丸肿瘤相鉴别,睾丸肿瘤透光试验为阴性。
五、诊断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鞘膜积液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例如,能明确是睾丸鞘膜积液还是精索鞘膜积液等。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还能排除睾丸、附睾等部位的病变。通过超声可以测量积液的量,观察鞘膜的形态等。
六、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婴儿型鞘膜积液,部分可在2岁前自行吸收,所以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型鞘膜积液,可先观察,定期复查。因为婴儿的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
(二)手术治疗
1.鞘膜翻转术: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较大的鞘膜积液。手术将多余的鞘膜切除并翻转缝合,以达到消除鞘膜积液的目的。
2.精索鞘膜积液剥除术:对于精索鞘膜积液,可将精索部位的鞘膜囊完整剥除。
3.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需高位结扎鞘状突,同时处理鞘膜积液。例如,经腹股沟途径找到未闭合的鞘状突并结扎,然后处理鞘膜积液。
七、预后
多数睾丸鞘膜积液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良好。婴儿型鞘膜积液在观察等待期间有自行愈合的可能;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术后恢复较好,阴囊肿大等症状可明显缓解。但如果不及时治疗,较大的鞘膜积液可能会影响睾丸的血运,对睾丸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长期存在的交通性鞘膜积液,可能会因腹腔内容物反复进入鞘膜腔而对睾丸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睾丸的正常生长。
八、预防
(一)婴儿期护理
对于婴儿,要注意避免剧烈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促使鞘状突闭合不全的情况加重。同时,要加强婴儿阴囊部位的护理,避免外伤等。
(二)避免感染
积极预防附睾炎、睾丸炎等炎症性疾病,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生殖系统的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如果发生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感染,要及时就医治疗,防止炎症波及鞘膜导致鞘膜积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