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由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引发,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等表现,可通过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并促进出血吸收,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眼底出血的定义
眼底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它是指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出于眼底组织中,可导致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等一系列眼部异常表现。
二、常见病因
1.眼部疾病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可促使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部位的血液溢出,引发眼底出血。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眼底出血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微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眼底出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的可能性显著升高。
视网膜血管炎:如中间葡萄膜炎、病毒性视网膜炎等炎症性疾病累及视网膜血管时,会使血管壁受损,容易发生出血。青少年群体中,由感染等因素引发的视网膜血管炎相对常见,可能导致眼底出血。
2.全身疾病
高血压:血压长期升高会使眼底视网膜的小动脉发生痉挛、硬化等病变,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是眼底出血的高发人群,需严格控制血压以降低眼底出血风险。
血液病:像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容易出血的倾向,眼底也可能出现出血情况。例如血友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凝血因子,轻微的眼部创伤或自发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眼底出血。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根据眼底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视力下降程度各异。如果出血发生在黄斑区,即使出血量较少,也可能导致明显的视力下降,患者会感觉视物模糊、变形等;若出血量较多,可能在短时间内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
2.眼前黑影飘动:当血液进入玻璃体腔时,患者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像蚊蝇飞舞一样,这是因为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玻璃体中漂浮所致。
3.视野缺损:如果眼底出血累及视网膜的不同区域,可能会导致相应的视野范围缺损。例如,出血位于视网膜周边部,可能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周边视野的逐渐缩小。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以直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等。例如,能清晰看到视网膜上出血点的分布、是否有血管异常等。
2.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更精确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有助于判断出血对视网膜组织的损害程度,比如是否累及黄斑的神经上皮层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能够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情况,发现隐匿的血管病变,如无灌注区、异常血管渗漏等,对眼底出血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中,FFA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渗漏和新生血管形成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合理范围,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如激光光凝治疗等,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视网膜血管炎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根据炎症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抗感染、免疫抑制治疗等。
2.促进出血吸收
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如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用眼过度,让眼部有恢复的时间。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血管异常、遗传性眼病或某些全身先天性疾病有关。例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儿童眼底出血,对于早产儿要密切监测视网膜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尽量优先采用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激光光凝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眼部发育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易引发眼底出血。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控制其他疾病,在使用针对眼底出血的药物时要咨询医生,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眼部护理和健康监测,定期复查眼底情况。
3.妊娠期女性:部分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眼底出血,多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有关。妊娠期女性在治疗眼底出血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措施时需谨慎评估利弊,密切监测母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