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是腹腔内积聚过量液体,常见病因有肝脏疾病(如肝硬化、重症肝炎)、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腹膜疾病(如结核性腹膜炎、腹膜恶性肿瘤)、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及其他(如营养不良、乳糜腹水)等。临床表现有腹胀、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及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曲张等体征。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腹水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如肝脏疾病相关腹水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等,心血管疾病相关腹水改善心功能等,腹膜疾病相关腹水抗结核或综合治疗肿瘤等)和对症支持治疗(限制钠水摄入、补充白蛋白、腹腔穿刺放液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
一、腹水的常见病因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是引起腹水最常见的原因。在我国,大多是由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门静脉压力升高,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促使腹水形成。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75%以上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腹水。
重症肝炎:严重的肝脏炎症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门静脉高压等情况,进而引发腹水。
2.心血管疾病:
慢性右心衰竭: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同时肝淤血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炎症导致心包增厚、粘连、缩窄,使心脏舒张受限,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体循环淤血,也可导致腹水产生。
3.腹膜疾病:
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杆菌感染腹膜,引起腹膜炎症反应,导致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大量液体形成腹水,同时可伴有低热、盗汗、腹痛等症状。
腹膜恶性肿瘤:如腹膜间皮瘤、腹腔内转移瘤等,肿瘤细胞种植于腹膜,刺激腹膜产生大量渗出液形成腹水,多为血性腹水。
4.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同时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导致水钠潴留,进而形成腹水。
肾小球肾炎:严重的肾小球肾炎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水钠排泄障碍,引起体内水钠潴留,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水。
5.其他:
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腹水。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饥饿等情况。
乳糜腹水:多因淋巴管阻塞,乳糜液漏入腹腔引起,可见于淋巴瘤、丝虫病等疾病。
二、腹水的临床表现
1.症状:
腹胀:是最常见的症状,随着腹水量的增加,腹胀感逐渐明显。
呼吸困难:当腹水较多时,腹腔内压力升高,膈肌向上推移,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更为明显。
腹痛: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水,腹痛表现有所不同。如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腹膜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腹痛可较为剧烈且呈进行性加重。
其他:如果是由肝脏疾病引起的腹水,可能伴有黄疸、乏力、食欲减退等肝功能减退的表现;如果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腹水,可能伴有心悸、气促、下肢水肿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2.体征:
腹部膨隆:腹部外形呈蛙腹状,仰卧时腹部两侧膨出如蛙腹,坐位时下腹明显膨出。
移动性浊音阳性: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可查出移动性浊音,即患者仰卧位时,叩诊腹部两侧呈浊音,侧卧位时,叩诊下侧腹部呈浊音,上侧腹部呈鼓音。
腹壁静脉曲张:如果腹水是由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可出现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放射。
三、腹水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叩诊等检查方法,初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液以及积液的大致量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腹水常规检查:包括腹水外观、比重、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漏出液外观多为淡黄色、清亮,比重低于1.018,细胞计数较少,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多为混浊,比重高于1.018,细胞计数较多,可根据细胞分类初步判断病因,如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腹膜炎等,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等。
腹水生化检查:测定腹水的蛋白含量、葡萄糖含量等。漏出液蛋白含量较低,一般小于25g/L;渗出液蛋白含量较高,大于30g/L。此外,测定腹水淀粉酶水平有助于诊断胰腺炎等疾病。
腹水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对于判断腹水是否为恶性肿瘤引起有一定帮助,如腹水CEA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腹腔内恶性肿瘤。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腹水的常用方法,可明确腹水的量以及腹腔内的一些病变情况,如肝脏、肾脏等脏器的形态、结构异常等,还可引导腹腔穿刺抽液。
CT检查:对于腹腔内的病变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胰腺、腹膜等部位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腹水的病因。
四、腹水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肝脏疾病相关腹水:对于肝硬化患者,要注意休息,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呋塞米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等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腹腔穿刺放液、腹水浓缩回输等治疗;对于肝炎活动期的患者,需进行抗病毒等治疗。
心血管疾病相关腹水:治疗右心衰竭主要是改善心脏功能,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等;缩窄性心包炎则多需进行心包剥离术等治疗。
腹膜疾病相关腹水:结核性腹膜炎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腹膜恶性肿瘤则根据病情可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限制钠、水摄入:减少钠的摄入可减轻水钠潴留,一般每日钠盐摄入量应限制在2-3g以内,水的摄入量应限制在1000ml左右,如有低钠血症,则应限制在500ml以内。
补充白蛋白:对于低白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适当补充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的吸收。
腹腔穿刺放液:对于大量腹水引起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放液,缓解腹胀等症状,但放液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出现腹水时,由于其各脏器功能衰退,对利尿剂等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儿童出现腹水较为少见,多与先天性疾病等有关,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