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皮肤表现判断褥疮分期,非药物干预需定期更换体位、使用减压工具并做好皮肤清洁干燥护理,药物治疗用抗生素药膏和生长因子类药物,老年人护理要轻柔且加强营养,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并慎用温和药物,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加强创面局部护理。
一、褥疮评估
依据皮肤表现判断褥疮分期,1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或麻木(肤色深人群可能无明显红斑,仅呈深色改变),2期为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等,需明确分期以针对性处理。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减压处理
定期更换体位是关键,一般每1~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减压床垫、气垫等辅助工具减轻局部压力;长期卧床者需调整体位角度,避免身体某部位持续受压过久;坐轮椅者要确保坐垫合适,定期调整坐姿以减轻臀部等部位压力。
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用温和清洁剂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清洁后可使用含凡士林等成分的皮肤保护剂保护皮肤屏障;失禁患者需及时清理排泄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三、药物治疗
局部外用药物方面,轻度褥疮可使用抗生素类药膏预防或控制感染(如相关抗生素药膏);也可使用促进创面愈合的生长因子类药物,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薄、弹性差,护理时动作需轻柔,更换体位避免拖拽皮肤;其机体修复能力较弱,治疗中需密切观察创面变化,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创面愈合。
2.儿童
儿童皮肤娇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轻柔调整体位,使用柔软且减压效果好的用品;避免使用刺激儿童皮肤的药物,需用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温和、无刺激且适合儿童的药物。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感染且创面愈合慢,治疗时需严格控制血糖(如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加强创面局部护理,密切监测创面感染情况,必要时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等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