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巨结肠有多种表现,新生儿期约80%-90%患儿胎便排出延迟,24-48小时内无或少量胎便排出需刺激后才排出较多;婴儿期及幼儿期出现顽固性便秘,腹胀逐渐加重,有非胆汁性呕吐,还会有营养障碍致生长发育落后、贫血等,新生儿期要密切观察胎便排出,婴儿及幼儿期要留意排便和身体状态及时就诊。
婴儿期及幼儿期表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顽固性便秘,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数天甚至1周以上才排便一次,需借助开塞露、肥皂水灌肠或口服缓泻剂等才能排便。长期便秘可导致腹胀逐渐加重,腹部膨隆,可见肠型。
腹胀
程度逐渐加重: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腹胀,且随着年龄增长腹胀进行性加重。新生儿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腹胀,随着奶量摄入及生长发育,腹胀逐渐明显,腹部外观膨隆,严重时可高于胸部水平。
腹部形态改变:腹胀明显时,腹部皮肤紧张发亮,腹壁静脉显露,患儿可能因腹胀而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
呕吐
发生情况:多为非胆汁性呕吐,呕吐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儿因便秘导致肠道梗阻,进而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如果梗阻进一步加重,呕吐可能会频繁且量较多。
营养障碍
生长发育落后:由于长期便秘、腹胀及进食减少等原因,患儿营养摄入不足,会出现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身高增长也可能低于正常同龄儿。例如,与正常同龄婴儿相比,患儿可能在相同时间内体重增加不明显,体型较瘦弱。
贫血等表现:长期营养障碍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期发病时需密切观察胎便排出情况,若出生后24小时仍无胎便排出,应高度警惕本病可能,及时就医检查。因为新生儿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早期发现和干预很重要。
婴儿及幼儿:此阶段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家长要注意观察其排便规律,一旦发现排便异常、腹胀等情况,应及时带患儿到儿科就诊。由于幼儿对疾病的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格外留意其身体状态的细微变化,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婴儿巨结肠,避免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