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即甲真菌病,可通过观察临床表现(指甲颜色、形态改变及与甲床分离等,不同类型表现略有差异)、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观察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明确真菌种类及生长情况)结合病史(手足癣史、潮湿环境接触史、免疫功能及家族史)综合判断,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灰指甲时需考虑各自特殊性来判断与处理。
一、临床表现观察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征。首先看指甲外观,患病指甲可能出现颜色改变,正常指甲是淡粉色,灰指甲患者指甲可能变为灰白色、黄色、褐色等异常颜色。还会有形态变化,比如指甲增厚,比正常指甲明显增厚,质地变脆,容易断裂;指甲表面不再光滑,可能变得凹凸不平,有凹陷或凸起;另外指甲可能与甲床分离,甲床部分暴露,这也是常见表现之一。不同类型的甲真菌病表现略有差异,远端侧位甲下型常从指甲远端开始受累,近端甲下型则从指甲近端起始,白色浅表型主要是指甲表面出现白色斑块等。
二、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
(一)真菌镜检
取病甲的碎屑等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如果能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提示有真菌感染的可能,但真菌镜检有一定局限性,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因为有时候取材部位不准确等原因。
(二)真菌培养
将病甲标本接种到真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能够明确是否有真菌生长以及具体是哪种真菌。通过培养可以鉴定出致病真菌的种类,比如是皮肤癣菌、酵母菌还是霉菌等,这对于后续的治疗有指导意义,不同种类的真菌可能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一般培养需要一定时间,通常需要1-3周左右才能观察到明显的真菌生长情况。
三、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要询问患者的病史,比如是否有手足癣病史,因为手足癣和灰指甲往往是由相同的真菌引起的,有手足癣病史的人患灰指甲的风险相对较高;是否有长期接触水、潮湿环境的情况,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滋生真菌,增加患灰指甲的几率;是否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功能低下时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真菌导致灰指甲;另外还要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甲真菌病的患者,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可能。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灰指甲相对较少,但如果有手足癣且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也可能出现灰指甲,这时候需要谨慎处理,因为儿童的皮肤和指甲比较娇嫩,在判断和处理时要更加小心,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孕妇如果怀疑有灰指甲,需要考虑到孕期的特殊性,在进行检查和判断时要权衡利弊,因为一些检查和治疗方法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老年人患灰指甲时,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判断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治疗上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