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在发病年龄与人群、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上有差异,乳腺增生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症状为周期性乳房疼痛及肿块,超声等检查有相应表现,组织病理见细胞基本正常;乳腺癌好发于40-60岁女性(近年有年轻化趋势),有家族遗传史风险高,症状有无痛性肿块等,不同影像学及组织病理表现与乳腺增生不同。
一、发病年龄与人群差异
乳腺增生: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与内分泌紊乱相关,尤其是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比如25-45岁的女性较为多发,通常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可能会加重,月经后有所缓解。
乳腺癌: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不过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更高,例如家族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症状表现特点
乳腺增生:主要症状为乳房周期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等,疼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可向腋窝、肩背部放射。乳房内可触及片状或结节状肿块,肿块大小不一,质地中等或稍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月经前肿块增大,质地变硬,月经后肿块缩小,质地变软。
乳腺癌:早期常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多为单发,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牵拉皮肤所致)、“橘皮样改变”(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水肿);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头乳晕异常,如乳头凹陷、乳晕湿疹样改变等;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乳腺超声:
乳腺增生:超声表现为乳腺腺体增厚,结构紊乱,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无明显包膜。
乳腺癌:超声显示肿块边界不规则,呈蟹足样,内部多为低回声,回声不均匀,可有微小钙化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见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流速增快。
乳腺X线摄影(钼靶):
乳腺增生:钼靶表现为乳腺腺体密度增高,结构紊乱,可见散在的斑片状、结节状密度增高影。
乳腺癌:钼靶可发现肿块影,多为不规则形,边缘有毛刺,可见细小密集的钙化灶,呈簇状分布等。
磁共振成像(MRI):
乳腺增生:MRI表现为乳腺腺体区域信号不均匀,可见片状或结节状的异常信号影,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
乳腺癌:MRI上肿块多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强化明显,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流出型等。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区分
乳腺增生: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等,增生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列无明显异型性。
乳腺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癌细胞形态异型性明显,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核分裂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