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改善需进行饮食调整,婴儿期尽量母乳喂养或选适合配方奶,较大婴儿及幼儿期保证膳食均衡;治疗存在的消化系统疾病或慢性感染等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定期测量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绘制曲线评估并调整饮食及干预方案,特殊人群有相应喂养和习惯培养要求且关注基础疾病对营养干预的影响。
一、饮食调整
1.婴儿期:尽量母乳喂养,母乳富含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及免疫物质,能最大程度满足婴儿营养需求。若无法母乳喂养,应选择适合婴儿年龄段的配方奶,配方奶会模拟母乳营养成分进行调配。2.较大婴儿及幼儿期:保证膳食均衡,蛋白质类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是重要营养来源,能为小儿生长提供氨基酸等物质;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可通过谷物等食物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A等)和矿物质(如钾、镁等),应保证充足摄入,根据小儿年龄合理搭配各营养素比例,例如1-3岁幼儿每日需摄入一定量的蛋类、肉类、蔬菜、水果等,形成多样化的饮食结构。
二、治疗基础疾病
若小儿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慢性腹泻等)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等),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因为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慢性感染性疾病会使小儿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只有控制好基础疾病,才能为改善营养不良创造条件,例如患有先天性幽门狭窄的小儿会出现频繁呕吐,影响营养摄入,通过手术纠正幽门狭窄后,营养吸收状况会逐步改善。
三、改善生活方式
1.睡眠方面:保证小儿充足睡眠,不同年龄小儿睡眠时长有差异,婴儿每天需睡眠12-16小时,幼儿需11-14小时等,睡眠时身体新陈代谢处于有利于营养物质代谢与利用的状态,有助于小儿生长激素分泌等促进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2.户外活动:适当增加小儿户外活动,让小儿接受阳光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生长及整体营养状况改善有重要作用,例如每日保证幼儿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四、定期监测与评估
定期测量小儿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绘制生长曲线,通过对比生长曲线来评估营养不良的改善情况。一般每1-3个月测量一次身高、体重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饮食及干预方案,若发现小儿体重增长缓慢或身高低于正常生长曲线,需分析是饮食结构不合理还是有其他影响因素,如是否存在慢性疾病未控制等,进而针对性调整营养干预措施,确保小儿能逐步改善营养不良状况。对于特殊人群小儿,婴儿期要严格遵循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确保母乳量充足及喂养姿势正确,避免因喂养不当影响营养摄入;幼儿期家长要注重培养小儿良好饮食习惯,耐心引导小儿不挑食、不偏食,营造健康的家庭饮食氛围;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在改善营养不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对营养干预的影响,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由专业人员根据小儿具体情况制定安全有效的营养补充方案,保障小儿在改善营养不良的同时不加重基础疾病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