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依据腺管形成、细胞核多形性、核分裂象计数分为Ⅰ级(高分化,腺管形成>75%、细胞核多形性轻、核分裂象<1个/10HPF,预后较好)、Ⅱ级(中分化,腺管形成10%-75%、细胞核多形性中度、核分裂象1-10个/10HPF,恶性程度和预后介于两者)、Ⅲ级(低分化,腺管形成<10%、细胞核多形性重、核分裂象>10个/10HPF,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不同人群治疗需综合考量)。
一、组织学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
正常情况下,乳腺组织有一定的腺管结构。在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中,腺管形成情况是重要指标。如果肿瘤细胞形成的腺管占肿瘤面积的比例较高,例如腺管形成占比>75%,则该项评分较低;若腺管形成占比<10%,则该项评分较高。腺管形成良好意味着肿瘤细胞的分化相对较好,因为腺管结构是乳腺正常组织的典型结构,肿瘤细胞形成腺管越多,越接近正常乳腺组织的分化状态。
2.细胞核多形性
细胞核多形性主要观察细胞核的大小、形状和染色质情况。细胞核大小不一(即核的多形性明显)、形状不规则、染色质深染的情况越严重,说明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越高。例如,重度细胞核多形性表现为细胞核大小差异显著、形状极不规则,这提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3.核分裂象计数
核分裂象是细胞增殖的标志。在显微镜下计数每10个高倍视野(HPF)中的核分裂象数目。核分裂象计数越高,表明肿瘤细胞增殖越活跃。一般来说,核分裂象计数<1个/10HPF时,该项评分较低;核分裂象计数>10个/10HPF时,该项评分较高。
二、分级结果
1.Ⅰ级(高分化)
腺管形成占比>75%,细胞核多形性轻,核分裂象计数<1个/10HPF。这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通常较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高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在治疗上可能更倾向于手术切除为主,且术后辅助治疗的强度相对较低。但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年龄和性别,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2.Ⅱ级(中分化)
腺管形成占比在10%-75%之间,细胞核多形性中度,核分裂象计数在1-10个/10HPF之间。中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处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的状态,其恶性程度和预后也介于两者之间。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可能需要在手术、化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化疗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对于年轻女性患者,除了考虑治疗本身,还需要关注治疗对生育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3.Ⅲ级(低分化)
腺管形成占比<10%,细胞核多形性重,核分裂象计数>10个/10HPF。低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相对较差。对于这类患者,无论是哪个年龄和性别,在治疗上可能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案,如手术结合化疗、放疗等。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特殊人群如儿童(虽然浸润性乳腺癌在儿童中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儿童的身体耐受性和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过度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