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睡眠障碍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包括调整睡眠环境(营造安静舒适环境、固定睡眠作息)和行为干预(放松训练、避免睡前刺激);针对不同病因特殊处理,如营养不良致睡眠障碍需补充营养物质,心理因素致睡眠障碍需心理疏导;特殊人群中婴儿期要营造安全睡眠环境并调整作息,有基础疾病小儿要在处理睡眠问题时积极治基础病且确保安全
一、非药物治疗为主
1.调整睡眠环境:
环境安静舒适:营造一个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20-25℃)的睡眠环境,对于小儿睡眠障碍的改善很重要。研究表明,合适的环境温度能让小儿更易进入深度睡眠,减少夜间觉醒次数。例如,可使用遮光窗帘来保证睡眠时房间黑暗,使用白噪音机来掩盖周围可能干扰睡眠的杂音。
固定睡眠作息:帮助小儿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这有助于调节小儿的生物钟,让身体适应规律的睡眠节奏。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小儿所需睡眠时间不同,婴儿每天需睡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按照不同年龄段固定作息时间能更好促进睡眠。
2.行为干预:
放松训练:对于较大儿童可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让儿童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研究发现,深呼吸放松能降低儿童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睡眠。还可以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法,让儿童依次紧绷和放松不同部位的肌肉,从脚部开始,逐渐到腿部、腹部、手臂、脸部等,帮助儿童放松身体,进入睡眠状态。
避免睡前刺激:在睡前1小时内,避免让小儿进行剧烈运动、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过于兴奋的游戏等。因为这些活动会使小儿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睡眠。例如,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短时间内难以平复,影响入睡。
二、针对不同病因的特殊处理
1.因营养不良导致的睡眠障碍:
补充营养物质:如果小儿是因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钙、维生素D等)导致睡眠障碍,对于缺钙的小儿,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同时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因为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例如,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深海鱼类、蛋黄等,钙剂可选择碳酸钙等。研究显示,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能改善小儿睡眠质量,减少夜间易醒等情况。
2.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
心理疏导:当小儿存在心理压力或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睡眠障碍时,家长要多与小儿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对于学龄前儿童可能因分离焦虑等导致睡眠问题,家长可通过安抚、建立安全感来缓解。比如,在小儿睡前给予充分的情感陪伴,给小儿讲温馨的故事等,让小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舒适,从而改善睡眠。如果小儿心理问题较严重,可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游戏治疗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进而改善睡眠。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婴儿期小儿:婴儿期小儿睡眠障碍非药物干预是重点,家长要特别注意营造安全的睡眠环境,避免婴儿睡在柔软的被褥上,防止发生窒息风险。同时,严格遵循固定作息时间,但要根据婴儿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因为每个婴儿的睡眠需求和节奏可能略有不同。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果小儿有基础疾病(如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导致睡眠障碍,在处理睡眠问题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小儿因呼吸道感染导致鼻塞影响睡眠时,要先治疗呼吸道感染,可通过清理鼻腔分泌物等方式缓解鼻塞,进而改善睡眠。同时,在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时,都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确保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