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便秘可能由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肠梗阻)、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引起,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一、可能的原因
(一)功能性胃肠病
1.肠易激综合征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较为常见。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易患。其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患者除了腹痛便秘外,还可能伴有腹胀、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症状可在排便后部分缓解,情绪因素常可诱发或加重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动力的改变,如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等。
儿童群体: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饮食因素(如食物过敏、不耐受)、心理因素(如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影响)有关,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便秘,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部多见,排便后腹痛可缓解。
2.功能性便秘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肠道分泌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儿童如果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排便习惯未养成等也可能出现功能性便秘。生活方式上,长期久坐、运动量少的人群,胃肠蠕动减弱,易导致便秘。其主要是由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排便困难。
(二)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
1.肠道肿瘤
年龄方面: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肠道肿瘤的发病风险。肠道肿瘤会导致肠道狭窄或梗阻,从而引起腹痛便秘症状,还可能伴有便血、消瘦、贫血等症状。例如,结直肠癌患者早期可能仅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
儿童肠道肿瘤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多与先天发育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除腹痛便秘外,可能伴有腹部包块、呕吐等症状。
2.肠梗阻
各种年龄均可发生,常见原因有肠粘连、肠道肿瘤、肠套叠等。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会出现腹痛、便秘、呕吐、腹胀等症状。例如,肠粘连多发生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肠套叠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果酱样大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等,同时伴有便秘表现。
(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全身代谢减慢,胃肠蠕动也会减慢,从而出现腹痛便秘症状,还可能伴有怕冷、乏力、水肿、记忆力减退等表现。例如,有研究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约30%-40%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包括便秘、腹胀等。
2.糖尿病
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糖尿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是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胃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异常。患者可出现腹痛便秘,还可能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糖尿病性胃肠病患者中约有20%-30%表现为便秘为主的情况。
二、就医建议
如果出现腹痛便秘的情况,尤其是症状持续不缓解、逐渐加重,或伴有消瘦、便血、贫血、发热等报警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还可能会安排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腹部超声、结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