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肠道引起,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临床表现有腹泻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其他症状,诊断可通过粪便常规和病原学检查,预防需注意饮食、饮水、个人卫生及疫苗接种,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液治疗和根据病原体用药治疗,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感染性腹泻有不同需重视的方面。
一、病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志贺菌属(引起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菌(如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可导致旅行者腹泻等)、沙门菌属等。例如志贺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进入人体肠道后,侵袭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腹泻等症状。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可引起婴幼儿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常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可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引起暴发流行。
寄生虫感染: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肠道,寄生并引起肠道炎症和腹泻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
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伴有黏液、脓血等,例如细菌性痢疾患者常排黏液脓血便;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稀水样便;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泻表现多样,如阿米巴痢疾可出现果酱样大便等。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发热程度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较高,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中等度热等。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可能还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脱水等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因为婴幼儿体液调节能力较弱,腹泻容易导致脱水。
三、诊断方法
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有无黏液、脓血、红细胞、白细胞等。例如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能在粪便中发现相应的病原体虫卵或滋养体等。
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病原菌生长,如培养出志贺菌则可确诊细菌性痢疾;病毒检测可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如轮状病毒核酸检测等;寄生虫检测可通过粪便查找虫卵或滋养体等方式进行。
四、预防措施
饮食卫生:确保食物新鲜、清洁,不吃变质的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例如购买食品时注意保质期,烹饪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
饮水安全:饮用安全的水,不喝生水,对于水源可能被污染的情况,可进行煮沸等处理后再饮用。在旅行等情况下,选择瓶装水等安全饮水方式。
个人卫生:注意手卫生,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要彻底洗手,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疫苗接种:对于某些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如轮状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适当调整饮食,对于婴幼儿腹泻,可继续母乳喂养(如无特殊情况),较大儿童可给予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补液治疗:根据腹泻的严重程度进行补液,预防和纠正脱水。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例如对于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出现脱水症状时,应及时进行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寄生虫感染则需要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优先选择合适的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感染性腹泻容易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家长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大便情况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老年人感染性腹泻可能会加重原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应更加重视补液等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孕妇感染性腹泻需要谨慎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