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的乳腺癌,良性乳腺肿瘤细胞分化好、生长缓慢,恶性乳腺癌细胞分化差、有侵袭转移等特性;临床表现上良性多为无痛肿块,恶性除肿块外还有皮肤改变等;诊断均用影像学和病理活检,治疗良性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综合多种手段;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发病及预后,女性发病风险高,年轻、有家族史等需更关注乳腺健康。
乳腺癌:是乳腺肿瘤中的恶性肿瘤类型,是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它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病理特征
乳腺肿瘤:良性乳腺肿瘤细胞分化较好,与正常乳腺细胞形态差异较小,组织结构也相对正常;恶性乳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细胞差异大,核分裂象多见,组织结构紊乱,可能出现浸润性生长。
乳腺癌:乳腺癌细胞具有更明显的恶性特征,如细胞异型性显著,常表现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等不同病理类型,其癌细胞可通过淋巴道、血道等途径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如转移至骨骼、肺、肝等器官,进一步破坏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临床表现
乳腺肿瘤:良性乳腺肿瘤多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晰、活动度好,生长缓慢,一般不会引起全身症状;恶性乳腺肿瘤除了乳房肿块外,还可能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橘皮样改变)、乳头溢液(可为血性等)、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乳腺癌:除了上述恶性乳腺肿瘤的一般表现外,其恶性程度更高,症状出现相对更快且更严重,例如肿块增长速度可能较快,转移相关症状也更为明显,如骨转移可引起骨痛、骨折等,肝转移可导致肝功能异常、黄疸等。
诊断方法
乳腺肿瘤:常用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活检来明确性质。良性肿瘤在影像学上多有其特征性表现,病理活检可见正常细胞形态;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异常,病理活检可发现癌细胞。
乳腺癌:诊断方法与乳腺肿瘤类似,但由于其恶性本质,在诊断时更强调早期准确判断。除了上述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外,还可能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等,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就是乳腺癌,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治疗原则
乳腺肿瘤:良性乳腺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一般预后良好,很少复发;对于一些较小且无症状的良性肿瘤,也可密切观察随访。
乳腺癌: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化疗、放疗等则根据病情辅助应用,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如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靶向药物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不同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子分型等综合制定。
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
年龄:乳腺肿瘤和乳腺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生概率不同。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青年女性;而乳腺癌在中老年女性中更为常见,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患乳腺癌时,可能具有一些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如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
性别:虽然男性也可能患乳腺肿瘤和乳腺癌,但女性的发病风险远高于男性。男性乳腺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男性乳腺组织少,更容易早期发生转移,预后相对女性可能更差。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增加乳腺肿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从而影响乳腺组织的健康;缺乏运动使身体代谢功能下降,也可能对乳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病史:有乳腺良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相对普通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可能略有升高,需要更加密切的乳腺监测。此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遗传易感性增加,患乳腺癌的概率比无家族史人群高,这类人群应更积极地进行乳腺筛查,如更早开始进行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