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性肝炎是多种病因致肝脏炎症损伤且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的疾病,病因包括病毒性(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分别经粪-口或血液等途径传播)、药物性(某些药物致肝损伤)、酒精性(长期大量饮酒引发)、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肝病致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临床表现有全身乏力倦怠等、消化道症状、皮肤巩膜黄染等,实验室检查胆红素等指标异常、可检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诊断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黄疸病,治疗分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对应措施)和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证营养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监测胆红素防脑病等,孕妇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老年需谨慎用药从小剂量开始。
一、定义
黄疸性肝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肝脏炎症损伤,同时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表现的肝脏疾病,其核心特征为肝细胞受损及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二、病因
(一)病毒性因素
1.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及青少年易感染,常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2.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传播,可呈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表现。3.丙型肝炎病毒:多通过血液传播,慢性感染率较高,易发展为慢性黄疸性肝炎。4.戊型肝炎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
(二)药物性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抗生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可通过直接毒性或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导致黄疸性肝炎。
(三)酒精性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逐步发展为酒精性黄疸性肝炎,与酒精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及代谢产物损伤有关。
(四)自身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肝细胞,引发炎症损伤及胆红素代谢紊乱,出现黄疸表现。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乏力、倦怠感明显,活动耐力下降,部分患者伴发热(病毒性肝炎初期可能出现)。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因肝功能受损影响消化功能所致。3.黄疸相关表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因胆红素经尿液排出增加),粪便颜色变浅(因胆红素排泄减少,粪便中胆素原生成减少)。
四、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指标: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比例可辅助判断黄疸类型,如肝细胞性黄疸时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2.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显著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也可能异常,提示胆管细胞损伤或胆汁淤积情况。3.病原学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相应病毒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等),协助明确病因。
五、诊断
结合患者病史(如用药史、饮酒史、肝炎接触史等)、典型临床表现(黄疸、消化道症状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需排除其他可导致黄疸的疾病(如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辅助评估肝脏形态及胆管情况。
六、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毒类型选择抗病毒药物(乙肝需用核苷类似物等,丙肝可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药物性肝损伤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酒精性肝病需严格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二)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营养,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以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修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肝脏代谢及解毒功能尚未完善,黄疸性肝炎时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警惕胆红素脑病风险,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损伤的药物,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二)孕妇患者
孕妇患黄疸性肝炎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部分抗病毒药物在孕期使用受限,需在多学科(肝病科、产科)协作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三)老年患者
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加重肝脏负担,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评估肝功能及全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