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分为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起病急、大便水样等,实验室检查粪便白细胞等情况,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性腹泻由大肠杆菌等引起,起病可急可缓、大便多样等,实验室检查粪便白细胞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两者均需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等预防。
一、病因方面
1.病毒性腹泻: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诺如病毒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集体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同样经粪-口途径传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以儿童更为常见,其感染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有关。
2.细菌性腹泻:由细菌感染导致,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大肠杆菌可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奶制品等)引起感染;沙门菌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等传播;志贺菌感染多与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被污染的生冷食物等有关。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病,发病情况与个人的卫生习惯、饮食环境等密切相关,比如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生活中不注意手卫生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病毒性腹泻:一般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次数较多,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部分患者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发热症状相对较轻,多数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全身症状相对不重,精神状态一般尚可,但婴幼儿可能因频繁腹泻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表现为尿量减少、眼眶凹陷、皮肤弹性差等。不同年龄的患儿表现略有差异,婴幼儿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腹泻可能更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2.细菌性腹泻:起病可急可缓,腹泻症状相对多样,大便可呈黏液脓血便、脓血便等,伴有腹痛,腹痛程度因细菌种类和病情轻重而异。发热相对多见且程度可较高,部分患者体温可超过38.5℃,甚至更高。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可能出现乏力、精神萎靡等情况,严重时也可出现脱水表现,如婴幼儿细菌性腹泻若治疗不及时,脱水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关注。不同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例如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菌痢,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频繁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很少)。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病毒性腹泻: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轮状病毒感染时,通过抗原检测可发现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诺如病毒感染时,粪便中可检测到诺如病毒核酸等。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
2.细菌性腹泻:粪便常规检查可见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甚至红细胞,大便培养可分离出相应的致病菌,如培养出大肠杆菌、沙门菌等。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提示存在细菌感染。
四、治疗方面
1.病毒性腹泻: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目前对于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机体自身免疫清除病毒,病程一般具有自限性,通常在1-2周左右恢复。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脱水等并发症。
2.细菌性腹泻:需要根据不同的致病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同时也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针对腹泻严重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缓解症状,但需谨慎使用,避免影响细菌毒素的排出。对于细菌性腹泻患者,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关键,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五、预防方面
1.病毒性腹泻:预防重点在于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尤其是在病毒流行季节;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对于婴幼儿的玩具、餐具等要定期消毒;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有效手段,可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2.细菌性腹泻:同样要重视饮食卫生,确保食物煮熟煮透,避免食用变质食物;加强水源管理,保证饮用水安全;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对于食品加工人员要严格遵守卫生规范,防止食品被细菌污染。例如在集体食堂等场所,要加强食品的卫生监管,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等情况发生,从而预防细菌性腹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