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且涉及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为多见于成年女性,好发于四肢伸侧等部位,有特定皮肤损害特点;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并需与相关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概括为:结节性痒疹是具剧痒和结节性损害的慢性炎症皮肤病,病因不明涉免疫,好发成年女性四肢伸侧等,依表现诊断需鉴别,治疗有一般、药物、物理等方法,特殊人群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昆虫叮咬(包括蚊、蠓、白蛉等叮咬)、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障碍、神经精神因素等。研究发现,昆虫叮咬后引起的超敏反应可能是诱发结节性痒疹的重要原因之一,昆虫唾液中的多种成分可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炎症性改变并逐渐形成结节。
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反应:皮肤局部的免疫细胞被激活,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参与炎症反应过程。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导致皮肤组织增生、角化过度等,进而形成结节性的损害。例如,Th1和Th2细胞亚群失衡可能参与了结节性痒疹的免疫发病机制,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在结节性痒疹的早期炎症阶段起重要作用,而Th2细胞相关的免疫反应可能与疾病的慢性化及组织增生等过程有关。
三、临床表现
好发人群及部位:多见于成年女性,好发于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也可发生于腰臀部等部位。
皮肤损害特点:初期为水肿性红色丘疹,迅速变为半球形结节,直径可达数厘米,表面粗糙,呈疣状增生,质地坚硬。结节顶部常呈角化过度,颜色可为红褐色或黑褐色。皮疹常孤立存在,散在分布,一般不会融合。由于剧烈瘙痒,患者常搔抓,导致结节表面常有抓痕、血痂,长期搔抓还可能引起局部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继发改变。
四、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皮肤损害特点,如好发部位、结节性损害伴剧烈瘙痒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慢性湿疹、丘疹性荨麻疹、疣状扁平苔藓等疾病相鉴别。慢性湿疹多有渗出倾向,皮疹多形性,边界不清;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皮疹多为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疣状扁平苔藓的皮疹有特殊的扁平苔藓纹理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观察皮疹形态等可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要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对于有昆虫叮咬史的患者,要注意改善居住环境,采取防蚊、防虫措施,如安装纱窗、使用蚊帐、涂抹驱虫剂等。对于有胃肠功能紊乱或内分泌障碍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整胃肠功能及内分泌状态。
药物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对于缓解瘙痒、减轻炎症有一定作用;还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能起到止痒的效果。对于病情较顽固的患者,可能会考虑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方法,但具体治疗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制定。
物理治疗:如液氮冷冻治疗,通过低温使结节组织坏死、脱落;激光治疗等也可用于结节性痒疹的治疗,利用激光的能量破坏结节组织,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但物理治疗需谨慎操作,避免出现瘢痕等不良后果,尤其是对于皮肤较薄或有特殊部位结节的患者,要充分评估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结节性痒疹时,由于皮肤较娇嫩,搔抓等刺激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皮肤损伤。要注意保持儿童手部清洁,可给儿童佩戴手套防止搔抓,同时要积极寻找可能的诱因,如是否有昆虫叮咬等情况,及时采取防蚊等措施。在药物选择上要格外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治疗方法,如外用相对温和的糖皮质激素药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结节性痒疹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患者若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皮肤屏障功能较差,在进行物理治疗等操作时要更加小心,防止出现皮肤感染等并发症,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及全身情况。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结节性痒疹的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激素水平对病情的影响,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女性患者可能更在意皮肤外观对美观的影响,在治疗时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治疗可能达到的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