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类型,由LES功能异常等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发食管黏膜炎症损伤,其病理生理特征包括洛杉矶分级标准下的黏膜损伤分级、典型与非典型症状,高危人群涉及年龄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及疾病药物影响,诊断方法有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和食管测压,治疗涵盖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需针对性管理,约10%~15%患者可发展为Barrett食管,需长期随访并监测相关指标。
一、反流性食管炎的定义与核心机制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严重类型,指胃内容物(含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频繁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发生炎症性损伤的疾病。其核心机制为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异常,包括LES压力降低、一过性松弛(TLESR)频率增加,或食管体部蠕动清除能力下降,使反流物长时间接触食管黏膜,引发化学性灼伤。研究显示,约30%~40%的GERD患者存在LES压力<10mmHg(正常值13~43mmHg),TLESR频率较健康人增加2~3倍。
二、病理生理特征与临床表现
1.黏膜损伤分级
根据洛杉矶分级标准(LA分类),反流性食管炎分为A~D级:A级为单个或多个黏膜破损,直径<5mm;B级为至少1个破损直径>5mm;C级为黏膜破损融合但未超过食管周径的75%;D级为融合性破损超过食管周径的75%。D级患者发生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的风险较A级高8~10倍。
2.典型症状
烧心(胸骨后灼热感)和反流(酸味或苦味液体反流入口腔)是最常见症状,发生率达70%~80%。症状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
3.非典型症状
约20%~30%患者表现为胸痛(易误诊为心绞痛)、咳嗽(夜间加重)、哮喘样发作或咽喉炎(反流性咽炎)。研究证实,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15%~20%存在喉部黏膜充血、声带水肿等喉镜表现。
三、高危人群与影响因素
1.年龄与性别差异
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年轻人高2~3倍,可能与LES张力随年龄下降有关。男性患者食管炎严重程度(LA分级)通常高于女性,但女性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咳嗽)。
2.生活方式关联
肥胖(BMI>25kg/m2)患者反流频率增加1.5倍,腹型肥胖(腰围>90cm)使LES压力降低更显著。吸烟者LES压力下降10%~15%,酒精摄入(>30g/日)可诱发TLESR频率增加40%。
3.疾病与药物影响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食管蠕动功能下降50%~60%;硬皮病患者食管下端狭窄发生率达30%。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硝酸酯类、抗胆碱能药物可使反流风险增加2~3倍。
四、诊断方法与评估
1.内镜检查
是诊断金标准,可明确黏膜损伤分级、排除食管癌或Barrett食管。建议所有症状持续>6个月或存在报警症状(如吞咽困难、体重下降)者行内镜检查。
2.24小时食管pH监测
通过导管或无线胶囊监测食管内pH值,确诊反流性食管炎的敏感度达90%。DeMeester评分>14.72提示病理性反流。
3.食管测压
评估LES压力、食管体部蠕动功能,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拟行抗反流手术者有指导意义。
五、治疗原则与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抬高床头15~20cm可减少夜间反流;避免餐后3小时内平卧;肥胖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症状。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是首选,通过抑制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8周疗程可使80%患者黏膜愈合。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适用于轻症患者。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可增强食管蠕动,但单用效果有限。
3.手术治疗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Nissen术式)对LAC~D级或药物治疗无效者有效,术后5年症状缓解率达85%~90%。
六、特殊人群管理
1.老年人
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如与氯吡格雷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优先选择短效PPI(如泮托拉唑)。内镜检查前需评估心肺功能。
2.孕妇
妊娠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达30%~50%,首选生活方式调整(少食多餐、避免弯腰)。仅在严重症状时使用硫糖铝(妊娠B类),避免长期使用PPI。
3.儿童
反流性食管炎在婴儿中多与胃食管解剖结构未成熟有关,2岁以上儿童症状持续>3个月需行内镜检查。治疗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仅在合并食管炎时使用PPI。
七、并发症与长期管理
约10%~15%患者可发展为Barrett食管,其年癌变率为0.12%~0.5%。建议Barrett食管患者每2~3年行内镜随访,发现异型增生需行内镜下治疗。长期PPI治疗者需监测维生素B12、钙、镁水平,避免低镁血症(发生率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