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严重阶段,典型症状包括烧心与反酸(与LES压力降低、TLESR频率增加相关,烧心严重程度与食管黏膜损伤分级正相关)、吞咽困难与疼痛(早期为间歇性,晚期为持续性,胸痛与食管酸暴露时间显著相关)、食管外症状(慢性咳嗽、哮喘、咽喉炎、牙侵蚀症等);症状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老年人症状更隐匿、食管外症状突出,儿童常以呕吐等为首发表现,女性烧心症状更严重、妊娠期反流发生率增加;生活方式影响症状,高脂饮食等增加反流风险,低脂饮食等可降低风险,餐后保持直立位、减轻体重可改善症状;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警惕“沉默性反流”,妊娠期女性优先通过饮食和体位管理控制症状,儿童1岁以下多为生理性反流;出现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诊,长期反流未控制者需定期行胃镜检查。
一、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及病理机制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严重阶段,因胃内容物(含胃酸、胆汁)频繁反流至食管下段,导致食管黏膜破损、炎症甚至溃疡。其典型症状与反流频率、持续时间及黏膜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1烧心与反酸:核心症状群
烧心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灼热感,常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加重,严重者可放射至颈部或肩部。反酸指胃内容物逆流入口腔,呈酸性或苦味,夜间平卧时更易发生。研究显示,约75%的GERD患者存在烧心症状,其发生机制与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降低、一过性LES松弛(TLESR)频率增加有关。一项纳入2000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发现,烧心严重程度与食管黏膜损伤分级(洛杉矶分级)呈正相关(r=0.68,P<0.001)。
1.2吞咽困难与疼痛:黏膜损伤的直接表现
早期多为间歇性吞咽困难,因反流物刺激食管痉挛或黏膜水肿所致;晚期可发展为持续性吞咽困难,与食管狭窄相关。约30%的患者出现胸痛,性质类似心绞痛,但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无异常,需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或食管测压鉴别。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胸痛患者中12%存在食管外反流,其疼痛程度与食管酸暴露时间(AET)显著相关(β=0.42,P=0.01)。
1.3食管外症状:反流物刺激的延伸表现
慢性咳嗽(占GERD患者的20%~40%)多表现为夜间刺激性干咳,与微吸入或气道高反应性有关;哮喘患者中约50%存在反流,反流控制可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频率。咽喉炎表现为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因反流物直接刺激喉部黏膜所致。牙侵蚀症(牙齿珐琅质脱矿)在长期反流患者中发生率达15%,与胃酸接触时间延长相关。
二、症状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2.1年龄相关表现
老年人因食管蠕动减弱、LES压力降低,反流症状更隐匿,烧心可能被误认为“消化不良”,但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更突出。儿童患者常以呕吐、拒食、反复呼吸道感染为首发表现,需通过食管钡餐或24小时pH监测确诊。
2.2性别差异
女性患者烧心症状更严重,可能与雌激素影响LES功能有关。妊娠期女性因子宫增大压迫胃部,反流发生率增加至30%~50%,症状多在孕晚期加重,产后可缓解。
三、生活方式对症状的影响及干预
3.1饮食因素
高脂饮食、巧克力、咖啡因可降低LES压力,延长胃排空时间,增加反流风险。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低脂饮食(脂肪占比<25%)可使烧心频率降低40%(P=0.02)。酒精通过直接刺激胃黏膜和抑制LES功能加重症状,建议每日饮酒量<1标准单位(相当于10g酒精)。
3.2体位与运动
餐后立即平卧使反流风险增加3倍,建议餐后保持直立位至少2小时。肥胖者(BMI>30)反流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体重减轻5%~10%可显著改善症状(OR=0.65,95%CI0.52~0.81)。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4.1老年人
需警惕“沉默性反流”,即无典型烧心症状但存在食管外表现(如咳嗽、哮喘)。长期使用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加重反流,用药期间需监测症状变化。
4.2妊娠期女性
避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优先通过饮食调整(少食多餐、避免高脂食物)和体位管理(左侧卧位)控制症状。若必须用药,妊娠中期后可选硫糖铝(局部作用,系统吸收少)。
4.3儿童
1岁以下婴儿反流多为生理性,若伴体重增长缓慢、反复肺炎需排除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以体位疗法(俯卧位,但需警惕猝死风险)和稠厚食物为主,避免使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
五、症状监测与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体重下降>5%、呕血或黑便、贫血(血红蛋白<110g/L)。长期反流未控制者需定期行胃镜检查(每1~2年),以评估黏膜损伤程度及排除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