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感染由疱疹病毒科病毒引起,分为α、β、γ亚科,常见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巨细胞、EB等病毒,传播途径有直接、飞沫、垂直传播,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损害和全身症状,诊断可通过病毒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查,治疗用抗病毒药物,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免疫低下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常见疱疹病毒类型及特点
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HSV-1和HSV-2两型。HSV-1多引起腰以上部位的感染,如口唇、面部等部位的疱疹;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感染,但也可通过密切接触等传播至其他部位。单纯疱疹病毒具有嗜皮肤、黏膜的特性,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劳累、熬夜等情况,病毒可被激活,导致疱疹复发。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多见于儿童,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水痘皮疹可累及全身,皮疹发展有一定顺序,先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疱疹,最后结痂。水痘痊愈后,病毒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及老年人,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单侧带状分布的疱疹,常伴有明显神经痛。
巨细胞病毒(CMV):人群普遍易感,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症状。先天性感染可导致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等;围生期感染可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巨细胞病毒可导致肺炎、视网膜炎等严重疾病。巨细胞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病毒激活复制。
EB病毒(EBV):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密切相关,还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等肿瘤的发生有关。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儿童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症咽炎,青少年感染后易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出现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二、感染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如与疱疹患者直接接触,接触其疱疹液、唾液等,可导致感染。例如,单纯疱疹患者与他人密切接触时,他人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口唇部位而感染单纯疱疹病毒。
飞沫传播:某些疱疹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水痘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可随飞沫排出,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疱疹病毒可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如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可导致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三、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损害:不同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损害表现各异。单纯疱疹常表现为口唇、鼻周等部位群集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可结痂;带状疱疹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单侧带状排列的成簇水疱,伴有神经痛;水痘则是全身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
全身症状:部分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有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发热、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先天性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黄疸、肝脾肿大等多系统损害的全身表现。
四、诊断方法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采集疱疹液、唾液、血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这是诊断疱疹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提示既往感染或潜伏感染再激活。例如,检测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辅助诊断近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分子生物学检查: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检测标本中疱疹病毒的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能早期诊断疱疹病毒感染。
五、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DNA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不同的疱疹病毒感染根据其临床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单纯疱疹轻症可局部使用阿昔洛韦软膏,重症可口服伐昔洛韦;带状疱疹需口服或静脉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等缓解神经痛等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疱疹病毒后,如水痘,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皮疹变化等。对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儿童,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听力、视力等情况。
孕妇:孕妇感染疱疹病毒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如先天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畸形,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可引起胎儿宫内感染等。孕妇应避免接触疱疹患者,尤其是在孕期前三个月,若怀疑感染疱疹病毒,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疱疹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且易复发。这类人群需加强抗病毒治疗,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