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钙化灶是肝实质细胞炎症后形成的“疤”,多因先天发育等,多单个在肝右叶,无明显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定期随访;肝内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等有关,多分布在肝内胆管不同部位,有症状时可致腹痛等,需据情况治疗或随访,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量,二者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等有别。
肝内胆管结石:是肝内胆管系统产生的结石,主要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寄生虫(如蛔虫)等因素有关,结石可多个分布在肝内胆管的不同部位。
影像学表现
肝内钙化灶:在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中,表现为强回声或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形态较规则,通常后方无声影或仅有淡薄声影,一般不会引起胆管扩张等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影像学上也表现为强回声或高密度影,但结石所在的胆管可能会有扩张,因为结石会阻塞胆管,导致近端胆管扩张,其强回声影后方多伴有声影,这是与肝内钙化灶的重要鉴别点之一。
临床症状
肝内钙化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一般不会引起肝功能异常等问题,对身体影响较小。但如果钙化灶较大或位于特殊位置,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肝内胆管结石:部分患者可无症状,但当结石引起胆管梗阻、继发感染时,会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如胆管炎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可伴有发热,严重时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等,长期的胆管结石还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胆管炎反复发作甚至诱发胆管癌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与随访
肝内钙化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通过定期进行B超等检查,监测钙化灶的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肝病病史者,更要密切关注,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钙化灶的后续变化。
肝内胆管结石: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等)或内镜下治疗等。对于无症状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也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结石有无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评估;孕妇患有肝内胆管结石时,要考虑胎儿的安全,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