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疱疹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有初期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溃疡等临床表现,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一般、局部、对症治疗,还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病情异常需及时就医。
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患儿可能先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同时伴有烦躁、哭闹、拒食等表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
口腔黏膜表现:在口腔黏膜,尤其是牙龈、舌、唇内侧、颊黏膜等部位会出现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易破,破溃后形成溃疡,表面有黄白色假膜覆盖,周围黏膜充血发红。患儿会因为口腔疼痛而更加拒食。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可通过与感染者的唾液、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比如一起玩耍时的亲吻、共用餐具等。
飞沫传播:感染者打喷嚏、咳嗽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被儿童吸入后也可能导致感染。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医生通过观察儿童口腔出现的典型疱疹、溃疡等症状,结合发热等全身表现,初步怀疑为口腔疱疹。
实验室检查:可以采取疱疹液、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若能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则可确诊;也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检测患儿血清中单纯疱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于诊断。
治疗与护理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让患儿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喝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局部治疗:可使用生理盐水等轻柔地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局部可涂抹阿昔洛韦软膏等抗病毒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的患儿,若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方式,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要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低龄儿童需特别谨慎用药。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若周围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应避免儿童与其密切接触。
增强免疫力:让儿童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全面,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对于儿童口腔疱疹,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若出现病情加重、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患儿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