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会引发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腹痛是因胆囊内结石移动刺激胆囊壁致梗阻、压力升高,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等;恶心呕吐是胆囊受炎症刺激及胆道梗阻影响消化功能所致;发热是胆囊炎症引起免疫应答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低热或高热等表现;黄疸是结石嵌顿胆总管致胆汁逆流血液,有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不同人群表现各有特点需注意鉴别及处理。
一、腹痛
发生机制:结石性胆囊炎时,胆囊内结石移动可刺激胆囊壁,引起胆囊强烈收缩,导致胆囊管梗阻,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从而引发疼痛。
具体表现:多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尤其是高脂肪餐,容易诱发腹痛发作,这是因为进食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而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易引发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腹痛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腹部不适、哭闹等;老年患者由于痛觉敏感度下降,腹痛可能相对不剧烈,但仍需引起重视。
二、恶心、呕吐
发生机制:胆囊受到炎症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恶心、呕吐。此外,胆道梗阻引起的胆汁排出不畅,也会影响消化功能,进而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具体表现:患者常伴有频繁的恶心,随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对于妊娠期女性,患结石性胆囊炎出现恶心、呕吐时,需注意与妊娠反应相鉴别,同时要考虑到妊娠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婴幼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要警惕是否因结石性胆囊炎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需密切观察呕吐物的性状、量等情况。
三、发热
发生机制:胆囊炎症反应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热。当胆囊炎症加重,出现化脓、坏疽甚至穿孔时,发热症状往往更为明显。
具体表现: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在老年患者中,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中青年患者明显,但病情变化可能更快,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儿童患者发热时,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同时要关注发热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黄疸
发生机制:如果结石嵌顿于胆总管,可引起胆总管梗阻,导致胆汁逆流进入血液,从而出现黄疸。黄疸的出现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处理。
具体表现: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出现黄疸时需要综合评估肝脏功能以及胆道梗阻情况;妊娠期女性出现黄疸时,要考虑到妊娠相关的肝脏变化以及胆道疾病的可能,需谨慎处理,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婴幼儿患者出现黄疸时,要警惕先天性胆道疾病的可能,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