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如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等及药物过敏史)与口腔局部情况(牙齿松动度等,局部炎症需先抗炎),麻醉按部位选合适方法,用牙龈分离器分离牙龈,选合适牙挺挺松牙齿,用牙钳拔除,术后创口止血并告知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等注意事项,儿童拔牙需安抚轻柔防损伤恒牙胚及家长护理,老年人严格评估基础病加强术后观察,妊娠期女性择期且操作轻柔及观察。
一、术前评估
1.全身状况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以及药物过敏史等,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是否能耐受拔牙操作,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范围(一般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方可考虑拔牙;糖尿病患者需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8.88mmol/L且无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进行拔牙。2.口腔局部检查:检查拟拔牙齿的局部情况,包括牙齿松动度、邻牙情况、牙槽骨密度及形态、口腔局部有无炎症(如牙龈红肿、牙周袋溢脓等),若局部存在炎症,需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安排拔牙,以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二、麻醉操作
根据拔牙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常用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例如,拔除上颌前牙可选择局部浸润麻醉,拔除下颌磨牙多采用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等。确保麻醉起效后患者在拔牙过程中无疼痛感觉,保证操作在无痛环境下进行,同时需注意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注射部位准确性,避免麻醉并发症。
三、分离牙龈
使用牙龈分离器(如弯形牙龈分离器)将牙龈从牙颈部的牙龈沟内仔细分离,使牙龈与牙颈部完全分离,这样可防止拔牙时牙龈撕裂,减少术后出血、疼痛及感染的发生几率。
四、挺松牙齿
根据牙齿的解剖形态和位置选择合适的牙挺(如直挺、弯挺等),将牙挺的挺刃插入牙周间隙,挺刃应放在牙根与牙槽骨之间,沿牙根长轴方向缓慢用力撬动,利用杠杆原理逐渐使牙齿松动,操作时要注意用力适度,避免因用力过猛损伤邻牙或周围牙槽骨等组织。
五、拔除牙齿
选择合适的牙钳夹紧需拔除的牙齿,沿牙齿阻力较小的方向(一般根据牙齿的生长方向和牙槽骨的形态确定)缓慢、平稳地拔除牙齿。对于复杂牙(如多根牙、阻生牙等),可能需要先分根后再分别拔除,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轻柔,避免暴力操作导致牙槽骨骨折等并发症。
六、术后处理
1.创口止血:拔除牙齿后,立即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放在创口上,叮嘱患者咬紧,一般需咬半小时左右以达到止血目的。2.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避免剧烈吸吮创口,以防血凝块脱落导致出血;饮食方面宜进温凉、软食,避免食用过热、过硬食物刺激创口;若创口较大或存在感染风险,可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无需常规使用抗生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拔牙时需特别关注其情绪,应给予充分安抚,使其配合操作。操作过程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恒牙胚等组织,且术后需加强家长的护理指导,如告知家长密切观察儿童创口出血情况及有无发热等异常表现。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拔牙前需更严格评估全身状况,确保基础疾病控制稳定。术后要加强观察,因为老年人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警惕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延长观察时间或增加复诊次数。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不宜拔牙,防止引发流产或早产。若必须拔牙,需选择在妊娠4-6个月相对安全的孕周进行,且操作过程要轻柔,术后需密切观察孕妇及胎儿情况。



